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关于化工论文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研究
关于化工论文: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摘要:新兴技术(emergingtechnology,ET)具有创造新行业和改变已有行业的潜力,促进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已成为企业和国家获取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新兴技术概念及特征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同时,提出我国能源产业政策建议即: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改善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及实施政府采购等措施,来降低技术发展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新兴技术在能源产业商业化的成功率。关键词:新兴技术;能源产业;产业政策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技术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创新速度明显加快。随后,纳米技术、基因疗法、电子商务、智能感应器、卫星通讯、数字成像、微型机器和高温超导技术等纷纷出现,这些新技术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并催生出了一批新行业。这些新技术被管理学界称为新兴技术(emergintechnology,ET)。新兴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和一般的新技术,它具有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一个现存行业并对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能力。而能源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惯性强、关联多的特点,一旦方向选错或技术落后,将会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处于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一、新兴技术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一)新兴技术的概念和内涵“新兴技术”(emergingtechnology)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被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ack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启动了“新兴技术管理研究计划”,该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技术指“一系列适应于某一特定产品或市场、建立在行业基础上的技能”,而新兴技术则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可能创立一个新行业或改变某个老行业的创新”(Dayeal.,2000)。而罗德·哈维尔(1995)则将新兴技术定义为还没有被商业化,但是极有可能被商业化,而且对于大部分终端用户来讲,花在购买新兴技术产品上的钱是“有效花费”的技术;或者是已经被商业化,但是目前还没有渗透超过2%的目标市场的技术。在Day(2000)和罗德·哈维尔(1995定义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华宏鸣,2003;银路,2005)等从时间、内容、功能、发展等方面的属性认识、定义、界定和分析了新兴技术,形成了比较共识的定义:“新兴技术是指新近出现或者正在发展的、对经济结构和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技术”,新兴技术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该技术正在形成或发展之中,是刚刚出现的技术;该技术是高技术而不是传统技术;该技术能对经济结构或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新兴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更多地具有商业化的内涵。新兴技术不仅重视技术本身在时间和内容上的“新”,更重视新兴技术的“兴”———兴起、涌现、发展、变革。新兴技术将“新”与“兴”组合在一起,正是这种“新”和“兴”的组合,凝结出其独特的新质:“新兴”代表着一种希望、趋势和未来,作为新近或正在发展的、对经济结构和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更加强调技术知识的领先性和拓展性,以及对现有市场和未来新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兼顾技术和市场两大领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创造性毁灭与“赢者通吃”等特征。(二)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是新兴技术的本质特征1.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新兴技术最重要的特征。由于新兴技术的科学基础及其市场仍处于变革之中,新兴技术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具有动态性、多维性和未知性特征:第一,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不但是包含技术不确定性,而且包含由此而带来的市场、组织和管理等的不确定性。所谓技术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指科学基础及其应用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标准或者技术体系的不确定性等;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指用户需求的模糊性、使用行为与模式的不确定性、服务对象与需求空间的不确定性等;管理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新兴技术存在高度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在新兴技术的投资评价、战略规划、市场拓展、组织结构设计、学习方法等方面需要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竞争不确定性,主要指竞争结构的不确定性,竞争规则的不确定性,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方式的不确定性等。第二,新兴技术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有着无法预测、创造性毁灭的特征,不是没有被认识的不确定性,而是一种不能被认识、不能被预测的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剩余不确定性”。2.创造性毁灭特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Schumpeter就指出,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MaryTripsas认为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是原有公司和新进入企业之间的竞争过程。新兴技术,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具有“创造性毁灭”的特质———它们可以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变一个老行业,改变企业价值链结构,改变辅助价值链,并且重新定义其业务范围,改变竞争规则,改变原来的基础结构、程序、组织结构、能力和思维模式等。3.“赢者通吃”特征。在许多行业,往往是“先动优势”与“后发优势”并存,优势的获取,与企业的资源和策略相关联。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新兴技术领域和新兴行业,比如网络行业、超竞争行业和空心行业等,由于新兴技术的“创造性毁灭”和激烈竞争,呈现出“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特质———一种不同于一般行业先动优势的“先动效应”,后动意味着承受更多的“后发劣势”。此外,新兴技术以及基于新兴技术的产品还具有生命周期较短、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大、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二、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一)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现状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短缺。目前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一般以石油为主,大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煤炭大约占26%,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由10%升至24%,核能、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约占10%。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运输压力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在1990-2004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70%左右浮动,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依然维持在低水平上。而上述各种能源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6.7%,41%,23.8%,8.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除了水电消费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项的比重均有较大出入。我国的煤炭消费要高出得多,将近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石油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西门子东北亚区能源业务领域总裁曾说过,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而目前中国煤炭发电平均效率只有35%,如果能使用更多的先进技术,这一效率有望达到50%甚至更高。2.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约为10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80%,加权平均高40%左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表1列出了国内几种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中国能源展望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通过技术进步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明显下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节能潜力还是很大的,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是中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能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除了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外,还有能源终端消费集中在工业部门,能源资源利用技术落后,以及我国以煤炭为主,油、汽与电的比重较小的不合理消费结构所致。3.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差距。我国可再生能源有着丰厚的资源基础,开发前景光明,但产业发展却处于幼稚阶段。从资源量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获得量为每年73亿吨标准煤,而现在的开发量却不足4000万吨标准煤。尽管我国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受限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程度,目前仍不可能大规模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且,对于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主力能源技术的氢能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核聚变发电技术等,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相对不够。表2总结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能源展望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目前仍有相当的一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没有进入到商业化阶段,这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科技成分含量较高,产业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和市场积累。因此,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有重大意义,而且将为中国实现充足、清洁、经济的能源供应体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其创造性破坏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体现在市场、技术、管理的高度不定性和极度模糊性之中。随技术变革而迅速变化的需求、以及新兴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使得满足需求成为一个动态的目标;其次,新兴技术的快速变化使这些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创造和重组着原有的行业,废弃着传统的做法,尤其是通过吸收新的和不同的科学基础,对技术发展的原有轨迹产生极大的破坏,导致创造性的毁灭,这必然要求在新兴技术环境中实现供求的高度协调统一。此外,新兴技术只有被市场广泛接受,才能真正对经济结构或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迅速被市场所接受,也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技术标准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如,《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鼓励发展生物柴油,但因没有生物柴油标准,生物柴油不能进入销售主渠道;风能设备制造缺少标准和检测体系等。而在新兴技术条件下,其高度不定性特点意味着无论是新兴技术的科学基础,还是技术研发与应用都呈现出极度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将导致我国政府传统的目标导向型政策出现失灵。政府在难以对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如再通过各种科技计划进行产业挑选和扶持,则极易产生偏差。第二,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生产工艺较落后。在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已经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但研究开发基本停滞。如,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成熟,由于企业分散竞争,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进步较慢,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新兴技术快速变化特点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步伐,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唯有技术快速商品化才能实现技术能力向竞争实力的转变,因此势必要求加快从新兴技术研发到技术推广及应用的节奏。目前,我国能源产业门类较齐全,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及其应用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稳定的支持。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研究开发与产业脱离,基础研究较多,转化能力较弱,应用滞后。我国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大部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大学与科研院所承担。由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分离,研究成果距离可应用的程度较远,加上缺乏技术转移机制,成果产业化滞后。如,从“九五”时期开始,新能源汽车就成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是科研经费预算最多的项目。2005年立项的“863”计划中与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相关的项目有60多项,总预算仅2.亿元,其产业化进程也缓慢。第三,满足于设备制造国产化,缺乏技术储备不掌握核心技术。如,在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风能设备制造领域,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风能设备和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国产化,但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设备和装置的能源转化效率较低。尽管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建的加工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不掌握硅材料的核心技术,加工光伏电池及其组件的设备主要靠进口。而新兴技术市场适应性特点要求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协调统一,强调技术供求相互渗透、互动发展。而目前我国政府在主导技术开发时过于关注技术创新的供给,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割裂了技术供求间的内在联系,使高科技成果难以为企业所吸收和应用,技术成果过剩和不足的现象同时并存,这大大降低了技术资源
本文标题:关于化工论文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