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关于小学作业设计及适用性的策略研究
1关于小学作业设计及适用性的策略研究大宁路小学胡卫娣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等,日益成为学习的主题目标。对小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必需在严格控制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的同时,改变作业的传统观念,优化作业设计,体现出小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本文主要从小学作业设计及适用性的策略开展研究,对作业的形式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试图使作业能做到设计科学、布置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能和体能的充分发展。力求探索出一条突破传统作业中单纯拘泥于书面形式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的有效途径。关键字:小学作业设计适用性策略引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可以看出,作业这一环节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要做好学校的课程改革,有效实现学校的课程管理,对作业的管理是必然且必须的。由此,我校展开了关于小学作业设计及适用性的策略研究。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促进作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问题的提出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作业设计的理念前提存在偏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往往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学生本性是懒散的、不愿意认真完成作业的,因而需要外在的强制力迫使其完成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往往设计一些便于监督管理的书面作业,诸如抄写、完成某某习题等,而很少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考虑出发,设计2口头的、实践的等不便于管理和评价的作业。(二)作业设计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随意的设计和布置一些作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完教材某一章节的内容,那作业往往就是完成配套练习册和课外练习册上的相应习题,对这些习题不加选择和甄别。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受缚于教材,因此在教法上教师有时会采取一定的拓展或是对教材前后内容的串联和糅合,然而在作业设计上则很少体现这样的目的性,造成作业和课堂教学不配套,或者是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度不够。(三)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当前二期课改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已经为教师所了解和落实,然而这种落实更多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作业的设计上则依然是“新教材,老做法”,作业的形式依然是以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以机械操练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作业。这样单一的作业形式,势必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业质量不高,而教师则反过来认为学生本身是不喜欢做作业的、是厌恶学习的,从而更加多的对学生的作业采取严管、死管的方式,形成恶性循环。(四)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这里我们所界定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的学力水平具有层次性,导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二是对于同一学力水平的学生而言,作业也应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一般我们的教师往往采用放弃拓展型作业,专攻基础性作业的方法,造成这部分学生每天只是机械的练习计算、简单的应用题等基础性作业,即使他们再努力、再认真,也只是反复的机械操练为主,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也有必要设计一些相对他们而言是能够“跳一跳摘到”的“较高层次”的作业,让他们在作业中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文献研究综述当前国内外针对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不少,尤其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引申出一些新的作业设计的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作业设计的理念上,存在着类似于管理学中麦戈雷格XY理论的两种人性假设,即一类教师认为学生普遍是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做作业的,因此在作业设计上往往采取限定性较多、具有唯一解答的、机械性的练习;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本身都有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展现其才能的愿望,因此是愿意做作业的,之所以存在不按时、不认真的完成作业,是由于作业本身不具有让学生充分展现其能力的属性。当然这两种假设都有其合理性与弊端,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的上都有所区别。3二是从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来看,这类观点认为作业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学力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三是从作业设计的形式来看,这类观点认为作业设计不仅要有书面的作业,更要包含口头的、实践的、开放性的作业。三、主要概念界定小学阶段的作业设计有很多丰富的形式,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在作业设计中要强调适用性的贯穿,整体探究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调查分析、表达交流、合作展示等等探究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一)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形式及方法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分层次作业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除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及家长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适用性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适用性”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二)适用性策略以往的研究较少关注作业的适用性问题,本研究所谓的“作业的适用性”指的是针对某一学科,对历届不同的学生、或是对同届学生中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一类作业设计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程度。本研究认为,相同的作业设计,对于高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未必如此,反之亦然;对于具有一类生活背景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对于具有另一类生活背景的学生未必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符合这类学生的作业。四、理论依据根据教育部的精神,结合当前我校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关于适用性的理论来解释并解决作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关于“适用性”的理论依据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适用性的理论。这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4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并从现代哲学关于联系的学说出发,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整个活动中,相互影响的联系有着决定的作用。他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整体性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五、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教学实践中作业设计的普遍问题的收集和分类;对持有不同作业设计理念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时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以往在作业设计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收集和系统化的整理以及作业设计及其适用性的策略(一)对教学实践中作业设计的普遍问题的收集和分类对教学实践中作业设计的普遍问题的收集和分类主要从语文、数学、其他学科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1.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在语文作业中,具体问题表现在:一是重复性作业多。作业设计求多求全,造成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精力浪费。二是同一性作业多,这样的作业缺乏层次,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三是作业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的作业设计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作业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使作业的有效性不高。2.数学学科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而在数学作业中,具体问题表现在:一是目标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体系不全,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三是渗透不广,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丰富的数学矿藏不去采掘,就着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3.其他学科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在其他学科作业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第一层次耗时过多,二、三层次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训练;二是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其他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形式不活,老面孔唱主角,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对持有不同作业设计理念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方法和效果对比分析对持有不同作业设计理念的教师,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某一种方法,应该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及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我校5对持有不同作业设计理念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方法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机械性、操练性的作业对教学质量作用不大总量过大,质量偏低,以数量代质量,这是在目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某些教师作业设计理念上的偏差,而这种作业量与质的这种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机械性、操练性的作业,它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不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使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无法突破的状态。所以,我们对一些教师对持有不同作业设计理念的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方法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性、操练性的作业对教学质量作用不大。进而帮助教师纠正在作业设计理念上存在的偏差,让教师充分理解不同设计理念引领下的作业对教学质量的作用。2.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方式。在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而是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爱好、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成为一种设计者、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自主选择。3.封闭式作业和开放式作业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对象、适用阶段和适用方法封闭式作业和开放式作业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看针对的对象,适用的阶段以及适用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对象不同:封闭式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基础知识能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用。而对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可以多采用开放式作业引导其将已经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阶段不同: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被动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教师设计开放式作业时,既可将作业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使其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使其与社会生活“接轨”。(三)作业设计及其适用性的策略1、作业设计前的必要准备工作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有效的延伸,研究表明,在作业设计前认真做好必要准备工作,是能够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了解学生:在设计作业之前必须对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了解学生6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能把握作业的难度,不容易使学生产生重复练习的疲劳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不至于因为作业内容太深,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从而产生学习的畏惧感。了解学生各学科之间的作业容量,使始终能保持很有信心地将所有作业都完成的状态
本文标题:关于小学作业设计及适用性的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5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