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关于开展小学体育节活动的实践研究
1关于开展小学体育节活动的实践研究作者姓名:李其贵工作单位: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联系电话:15926500098邮政编码:4340002关于开展小学体育节活动的实践研究摘要:从2006年开始,笔者在同事的帮助下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校园体育节的目标、项目设置、赛事组织与安排展开实践性研究。结论为:逐渐改进与完善的体育节可以达成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关键词:小学体育节项目设置赛事组织与安排身心发展1、问题的提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体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时代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运动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见表四实验前测数据),因此如何改革学校运动会,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且具备学校特色的体育节,达到全员参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全体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使家长更加关注学生健康,更加支持和参与学校体育节。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了学校体育节的实践性研究,至今已举行了七届。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对体育节的建设有了理性的认识。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2.2研究对象:从2006年9月当时的二、三年级开始,到现在的五、六年级,原则上不允许更换研究对象。学校每个年级8个班,每班60人,学生960人,体育教师7人、学生家长80人(每班5名家长),共1047人。3、研究内容与目的:根据体育节建设的可改变性因素,我们把体育节的目标、项目设置、赛事组织与安排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改进与完善,以求达成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期待体育节成为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催化剂,成为广大学生长期坚持锻炼的推动力,成为健康生活的文明习惯。34、内容阐述与实践操作4.1、体育节主要目标与项目设置意见。根据《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和我校实际,提出了校园体育节的目标及对应的项目设置意见。(见表一)表一荆州实验小学体育节目标及对应的项目设置意见主要目标项目设置意见①尽可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均能参与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跑、跳、投③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毽球、跳绳、球类④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趣味性集体游戏⑤促进体育氛围形成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啦啦队、童趣画、手抄报、摄影、小记者⑥选拔体育人才上级主管部门设置的比赛项目⑦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裁判、宣传、卫生及文明观赛4.2、项目设置原则。准确把握项目设置原则是让项目设置务实有效的前提。我们根据体育节的主要目标和项目设置意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校本性。从本校实际出发设置项目,如篮球是我校的特色,所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篮球项目的比赛。(2)多样性和普及性。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不同类型学生喜欢的项目。如运动项目:跑、跳、技巧、游戏等;非运动项目:文明啦啦队、童趣画、手抄报、摄影等。(3)文化性。如体现赛场氛围文化的文明啦啦队,整合知识,拓展体育文化的童趣画、手抄报、摄影比赛等。(4)趣味性。设置游戏在运动的同时达成娱乐功效,做到安全性强,成功率高,让学生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享受成功的乐趣。(5)教育性和实效性。如中长跑是最累的,但长跑团体计时赛它确实是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坚强毅力的一项运动。4(6)导向性。如跳短绳、踢毽球等既是个人项目,也是团体项目,将团体比赛的个人成绩作为单项比赛的预决赛,防止有的班只报几个尖子运动员参赛而放弃大部分运动员的训练与参与机会。(7)稳定性和创新性。体育节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如比赛时间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全体师生的准备,比赛项目的稳定有利于带动体育教学与训练,学生余暇体育的开展。创新性又给体育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校情况的变化,对现有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我校2009年第七届体育节项目设置如下。(见表二、表三)表二荆州实验小学第七届体育节运动项目设置年级个人单项(男女各10人)集体项目(男女各15人)一30米,1′原地拍球20米换物接力,200米团体记时赛,1′原地拍球二30米,1′跳短绳,1′原地拍球蚂蚁搬家,200米团体记时赛,1′跳短绳,1′原地拍球三50米,立定跳远,1′跳短绳,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抢救伤员(3人×15);400米团体记时赛;1′跳短绳,15米运球接力四50米,立定跳远,1′踢毽球,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抢救伤员(3人×15);400米团体记时赛;1′踢毽球,15米运球接力五80米,400米,立定跳远,1′踢毽球,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长绳接龙,10米单足连连跳(男女各1队),1′踢毽球,15米绕障碍物运球接力六80米,400米,立定跳远,1′踢毽球,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长绳接龙,15米单足连连跳(男女各1队),长绳入围,1′踢毽球,“极限杯”男子篮球联赛表三荆州实验小学第七届体育节非运动项目设置年级项目名称一、二每班童趣画(15幅)、每班一个文明啦啦队三、四每班手抄报(15幅)、每班一个文明啦啦队五、六每班精彩DV或者照片(精彩瞬间)(15幅)、每班一个文明啦啦队4.3、赛事组织与安排4.3.1赛事组织策略。4.3.1.1德育处与体育组责任明确。所有比赛由德育处组织并根据体育节方案纳入学校统一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体育节裁判工作和赛事安排由体育组负责。所有参加篮球比赛的队员都必须自行购买意外伤害保险,5以保证比赛和训练时受伤后得到保险的帮助4.3.1.2德育处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比力度。在体育节比赛中学校的评比条件要求各班做到:如集合整队并认真参加入场式;各项比赛中服从指挥,尊重裁判,努力比赛,团结友爱;作为观众要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不游逛或在赛场逗留;保持清洁卫生(离场后要做清扫);积极撰写宣传稿件等等。体育道德风尚的评比起到了既维持正常有序的体育节比赛,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体育风尚的积极效果。4.3.1.3、让学生参与体育节的组织、裁判工作。首先体育组对推选的学生裁判进行理论辅导(许多项目我们自定规则),再进行模拟演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掌握裁判规则。4.3.2赛事安排。根据项目设置,将赛期较长的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放在体育节的开始,同期进行体育节的宣传与其它赛事的训练与准备工作,将传统的六年级男子篮球联赛放在体育节的第二阶段,旨在把体育节逐渐推向高潮,以上比赛均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第三阶段进行全面开赛(停课2天进行),体育节的开幕式,综合性赛程(包括除已经比完的乒乓球和篮球以外的所有运动项目和非运动项目)。第四阶段进行童趣画、手抄报、精彩DV或者照片(精彩瞬间)的评选与体育节的各项颁奖准备工作,最后进行颁奖大会。5、结果与分析5.1、符合校情的体育节作为赋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全方位推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表四问卷抽样调查统计表问题实验前(2005年)实验后(2009年)领导满意程度一般、基本满意特别关注、很满意体育教师对工作的热情无精打采、混时间热爱教学工作、有价值成就感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其他教师轻视体育教师其他教师欣赏和亲近体育教师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程度15%积极参与94%积极参与学生对体育比赛的欣赏90%说不清、看不懂92%能简单评价、很喜欢看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支持度5.1%98.5%学生对非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欲望没设项,没参与87%积极参与,13%无所谓学生体育特长10.2%的有1项87.6%的学生有1—2项6通过表四可以看出:定期举行体育节的确推动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了体育教师工作地位,转变了学校领导、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观念,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运动水平和欣赏水平,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特别是学生体育特长的大面积提高说明体育节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5.2、学生体质情况明显上升。表五实验学生肥胖率统计表实验前测实验后测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肥胖学生人数82816751%(总人数960人)8.548.436.985.31通过表五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学生肥胖率在逐年下降,并且幅度较大。众所周知肥胖与饮食、遗传、运动等主要相关。当前,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肥胖率应该上升,但实际情况是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3.23%,可见肥胖学生的主动运动导致肥胖率下降的积极作用是不用质疑的。表六实验学生体能考核情况实验前测实验后测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学生人数(总人960人)合格优秀合格优秀合格优秀合格优秀73279750108871218917296%76.258.2378.1311.2590.7322.7195.5230.83实验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参考了原《体育达标手册》的标准,二年级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30″跳绳、30M跑、沙包掷远;三年级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1′跳绳、50M跑、沙包掷远、1′仰卧起坐;四——六年级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1′跳绳、50M跑、掷垒球、1′仰卧起坐。学生的合格率由2005年的低水平76.25%,提高到2008年的95.52%,已经接近原来全国达标先进单位的标准了。优秀率也由2005年的8.23%提高到2008年的30.83%,上升了近22.6%。以上两表反应出学生体质情况明显上升,在与学生、家长关于此结果成因的座谈后得知:家长健康观念的转变、主动参与学生余暇体育运动、积极支持学生各项体育活动等在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5.3、学校传统运动项目成绩提高幅度大。表七学校传统运动项目纪录表(五年级为例)实验前测实验后测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80米立定跳远80米立定跳远80米立定跳远80米立定跳远男子9.81秒2.20米9.78秒2.29米9.59秒2.33米9.10秒2.55米女子10.3秒2.00米10.3秒2.05米9.68秒2.12米9.32秒2.23米从表七可以看出项目的稳定性可以持续推进项目水平的提高,同时频繁的体育活动、项目的普及运动都促进了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6、结论与建议6.1校园体育节达成了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基本全面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激情。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6.2、体育节的举行无形中引导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开发校本体育教材,研究校本运动项目的评价标准,在课内外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的培训、裁判实践等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也有效地推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纵深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横向发展。6.3、教师负担重,重视不够。由于教师在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活动中承担了具体的班级指导、组织工作。体育节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虽然我们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了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的目标,但仍然有教师抱怨体育节带给他们太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出现这样的状况,需要我们全体老师转变观念,淡化成绩意识,强调参与意识,也需要学校班级体育节总评上淡化成绩,鼓励参与。参考文献:[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课程标准,2001.7[2]陈遵义,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中国学校体育,1999.2[3]唐继萍,学校运动会改革与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学校体育网,2008.4[4]赖天德,校运会,别落下一个学生,学校体育网,2004[5]吕兵文,让学生从看台上走下来,中国学校体育,2007.1
本文标题:关于开展小学体育节活动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