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提高单台地震速报工作质量的探讨
关于提高单台地震速报工作质量的探讨王帅合1①赵小贺2程树岐3袁斌2孟凡兴1田凤东4(1苍山地震台,山东苍山277700;2马陵山地震台,山东郯城276114;3沂水地震台山东沂水276400;4陵阳地震台,山东莒县276521)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震速报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单台地震速报的要求,就如何提高地震速报质量进行了详细探讨,指出提高地震速报质量不仅需要有效的地震观测技术手段,而且要提高速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速报,震相分析,措施引言地震速报是地震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震速报,不仅需要有效的地震观测技术手段(包括地震台站和地震台网技术系统的硬件设施和处理软件),更需要一批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并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经验紧密结合、熟练掌握现代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技能的地震科技工作者去具体实施地震速报。即使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人的因素仍然是做好地震速报的决定性因素[1]。1地震速报工作重要性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震中往外传播,到达地震台后会被地震台的测震仪器捕捉到,并记录,通过所获取的波形数据,快速、准确地确定地震“三要素”,并按照速报规定上报,这个过程就是地震速报,确定地震“三要素”一般要经过自动定位和人工校准、修订两个过程。速报工作完成的快慢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体现了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在地震发生后,凭借地震速报快速获取地震信息,有效进行救灾决策,是具有直接减灾效益的工作;是地震应急和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抗震救灾,稳定社会秩序等工作的重要基础。2单台地震速报的规定①2.1速报内容值班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向省地震台网中心、市测震台网中心完成PG波到时、SG波到时、震级、初动方向和有感情况的上报。作者简介:王帅合(1978-)男,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地震监测工作。①山东省地震速报管理规定,2008。22.2速报任务在10分钟内向省地震台网中心和市测震台网中心完成ML≥2.0级且S-P≤15秒,ML≥3.0级且S-P≤25秒,ML≥4.0级且S-P≤45秒,ML≥4.5级且S-P≤60秒的地震速报;在20分钟内向省地震台网中心和市测震台网中心完成台站为中心的50km内ML≥2.7级非天然地震的速报;2.3速报要求向省地震台网中心速报的同一地震,发送1次以上地震参数的,后面的结果视为对前一次结果的更正,对一个地震最多只允许1次更正,而且更正必须在速报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在SDEQIM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用FTP方式上传速报结果。在EQIM系统和FTP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情况下,可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上报地震数据。3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途径3.1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基础(1)提高数字测震台监测能力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数字化观测后,微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全省主体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7级,部分地区达到0.8级,地震事件实现2分钟以内计算机自动速报、8分钟左右人机交互速报。(2)专网专用,避免信道堵塞数据传输、地震速报、地震分析等多项工作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化,保证网络畅通是速报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除了在技术上予以保障,确保其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外,地震信息接收、发送网络的登录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防止由于登陆的人太多,造成堵塞,影响信息接收和发送速度。另外震情的上传和下达应该设立应急专用通讯电话(不对外公布),与日常办公电话分开,从而有效地解决信道堵塞给我们的地震速报工作带来的不便。3.2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关键鉴于地震速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地震波形的复杂性,人为因素是影响速报质量的关键。地震速报是防震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技能和有关地震学的基本专业技能。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应急处理能力。3.2.1提高地震速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1.提高地震与爆破、塌陷波形的识别能力地震震相识别技能是地震速报的基本岗位技能。台站每天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较少,按要求速报的次数较少。记录到的波形有较标准的地震波形,波形特征较明显,但是大多数的波形较复杂,人工爆破极似天然地震,有的浅源地震又似爆破,还有的同源双震叠加在一起很难辨认,这就要求值班人员具有较丰富的震相识别能力。(1)地方震、近震的波形特征[2]根据地震事件图像,初步判断S-P,根据S-P计算震中距。S-P乘以地震波速(约8.5km/S)即可粗算获得震中距(精确值要查走时表为准)。根据初步判断的震中距,确定需分析处理的地震事件会有几个清晰真相出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叫地方震;3震中距100~1000km或小于10°的地震称为近震。①震中距100km时出现的主要震相有PG、SG、P11、S11(图1)。通常在震中距小于40km时,只要PG、SG;当震中距达到50~60km左右,有P11、S11出现,但极弱,不易识别,当震中距在70~90km左右时,P11、S11发生全反射,能量极强。图1沂水台记录到的震中距100km时的地震波形图②震中距500km时,出现的震相主要有PN、SN、PG、SG、P11、S11(图2),约在震中距300km以后,反射波将不易识别。图2沂水台记录到的震中距150km时的波形图③500km震中距1000km时,出现的真相主要有PN、PG、Πg、SN、SG、Lg1、Lg2(图3)。这段的特点为短周期面波逐渐发育,振幅大,占据记录图的主体位置;所有震相的周期都明显增大,各波的频率特征展示得较好。4图3沂水台记录到的500km震中距1000km时地震波形图以上是目前通常认识,由于地壳介质的复杂性,例外的情况也经常见到。只有正确地识别震相才能快速、准确、及时,高质量的完成速报工作。在平时的速报工作中,还要注意区分地震与爆破、塌陷的区别。(2)爆破的特征[3]①爆破在震相图上成组出现(图4a);②爆破产生的纵波其初动一般向上;③爆破持续时间短,衰减快;④瑞利面波出现且发育较好;⑤爆破波周期变化不大,横波与纵波的振幅比较小(图4b);⑥爆破发生的时间有较强的规律性。爆破多发生在白天下班以后或夜间,这与地震在发生时间分布上的随机性不同。一些连续小的爆破也在白天进行,比如采石场。图4爆破波形图(3)塌陷的特征塌陷地震是因地下岩洞塌陷、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它占世界地震5总数的3%左右,且震源浅,震级也不大,影响范围及危害较小[4]。但在矿区范围内,塌陷地震也会对矿区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并直接影响矿区生产,因此对这种地震也需加以关注。塌陷地震的波形特征,与爆破地震类似,衰减得很快。塌陷记录的周期较小,频谱单一,纵波振幅较强,有面波且较发育。2.专业技能学习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打造“一专多能”型的技术人才速报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地震学、震相识别及计算机操作知识,可以完成日常值班中的速报工作,但是还不能使速报达到速报自如的程度。因为台站速报人员参与基础研究工作较少,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地震活动某些机理性的知识了解得少,震相特征与识别把握的不十分准确,使定位精度降低,影响效率,突显了“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的缺乏。因此,不仅要加强台站速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要多参与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多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拓展知识面,争做“一专多能”的人才。3.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有关的网络知识是完成地震速报工作的必备条件。对于人机交互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必须熟练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地震速报的操作流程也应时刻牢记在心中,出现哪方面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也必须在平时多积累经验。3.2.2提高速报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地震速报在于一个“速”字,要求所有从事速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震相识别、分析、震级测定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速报人员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应急处理能力。而目前从事速报岗位的人员普遍认为该岗位心理压力大,特别是刚参加测震工作的年轻人,甚至有恐慌心理,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因为过分紧张造成漏报、错报或超时现象。因此,应该加强速报人员的心理疏导,提高速报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苦练基本功,提高自信心和应急处理能力。地震发生后,按照速报流程,一步步进行分析、处理。发生复杂状况时,依据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经验,认真分析、果断决策。3.2.3提高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震减灾的公益性工作越来越重要,地震速报的显示度和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责任重大。要切实提高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每天交接班时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天的地震监测工作,首先要检查一下所有速报网络内在用设备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牢记工作流程。3.2.4提高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当地有感地震的发生,会出现很多特殊情况,仅靠一个值班人员是很难全面应对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旦知道地震信息,马上处于应急状态,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个人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处理实时波形信息、地震速报、电话答疑、震情的及时通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有条不紊。结束语地震速报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首要环节,地震参数的快速测定,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6更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第一需要。地震速报参数的及时、准确、有效,事关社会经济生产秩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定,直接影响地震部门对社会和政府的服务效果及应急行动。地震速报人员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岗位意识,提高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地震监测与地震速报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考文献:[1]岳秀侠,庞群英.关于天津台网地震速报的几点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8(4):54-56(73).[2]孟晓春地震观测与分析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3]宋杰,任寰,袁海良.地震波形与爆破波形的比较[J].四川地震,2004,4:25-28(46).[4]李克.地震学与地震观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本文标题:关于提高单台地震速报工作质量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