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序•柏拉图: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卢梭:教育是培养儿童所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裴斯秦洛齐:教育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能力•斯宾塞:教育就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一、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本质的学说•二、当今社会关于教育本质的界定•三、结论一、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本质的学说•1978年后社会各界对教育本质问题有各种各样的争议。长期以来在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上形成了各种不同观点和理论,如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等。我们认为,教育具有多质性和复合性,对教育本质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但争论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一)生产力说•产生背景•主要论据•主要观点•主要论据: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特别是从现代生产性考察,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中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因素。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主要观点:该说主要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生产性。具体包括以下观点,(1)教育劳动是社会生产劳动,与教育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其联系的重点就是生产劳动经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2)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要素的人;(3)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者的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智慧、才能、品德、性格;(4)教育是一种生产事业。(二)上层建筑说•产生背景•主要论据•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个决定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因而教育是上层建筑。•主要观点:该说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和历史性。具体包括以下观点:(1)教育及其性质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3)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它是一种专门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具有上层建筑的共同特点。(三)双重属性说•主要论据•主要观点•主要论据: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教育总是要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指导。这种指导思想又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改变,教育的指导思想也随之改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这种指导思想的差别集中反映在培养什么人和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去培养的问题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是人类各代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能够传递给下一代的必经枢纽。这种传授和推广生产经验的工作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教育从来是,现在是,将来尤其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是成立的。固然一事物的性质由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但也有例外,应当具体分析。•主要观点: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思考题:“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的异同?•“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尽管观点迥异,但二者论证的方式基本相同。两种主张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作为依据,都注意追溯历史发展的进程,都遵循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给定的两条线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但都各执一端,或强调教育的生产性,或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实际上,二者都没能揭示出教育本质,只是对教育的功能和归属问题地提炼与概述,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教育的个别属性。教育固然通过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强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使人类的精神财富在不息的传承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通过受教育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加、品德的完善、人性的升华及精神的充盈与提升,促进了人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所以说,把教育的本质视为“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显然有失偏颇,没有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四)多重属性说•主要观点•主要论据•主要观点:•这是一种折中派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它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主要论据:•(1)社会结构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发展有直接联系,同时既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联系,又与上层建筑有直接联系。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这都体现了教育的多质性。•(2)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看,最初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具有社会性和生产性;到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近代社会,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反映在教育上,又表现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所以说,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五)特殊范畴说•教育的本质是有目地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教育的本质是有目地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理由如下:•1.教育不是观念形态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社会实践。它具备实践的几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教育者),手段(教育方法),形式,对象(受教育者)都是客观的。它符合实践的特点,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人在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上都具有新质;是一种社会的,群众的实践;并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其效果可以通过最终的结果进行评价。••2.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对他们来说,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教育无论是为生产力服务,还是为生产关系服务,都通过培养人得以实现。所以,有目地的培养人是教育最稳定、深刻的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或传递经验的工具•理由如下:•1.人类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必须把前人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任何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矛盾是人类无知和有知,无社会生活经验和有社会生活经验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教育,即通过传授知识或传递社会生活经验来解决。正是由于解决这种矛盾的需要,教育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2.教育传授的知识经验范围很广,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生活的知识经验,也包括知识生活的知识经验;既包括生产技能,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既包括智育方面的知识经验,也包括德智体方面的知识经验。由于传授知识经验的多种多样,教育便显现出不同的职能,如生产斗争工具职能、阶级斗争的职能、培养人的职能等等。但所有的职能都不能决定教育的本质,也不能简单的把教育归属于某种社会现象之中。所以说它可归属于特殊的范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主要理由:教育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矛盾,他表现为社会要求与个体心理水平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教育根据社会提出的要求,通过传授社会经验,引导个体把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心理水平达到社会要求。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支配教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思考:通过对教育属于”特殊范畴”几种不同看法的分析,你看出什么异同之处没?•特殊范畴说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在方法论上有共同依据,即从教育的内部矛盾入手揭示教育的本质。这对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二、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界定•以上是比较重要的关于教育本质的学说。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关于教育本质的界定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关系方面。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正着重于弄清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我想只有重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从哲学角度讲,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人生价值)的特殊活动。•由此,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教育本质作出了新规定。•其一,教育是个体的人和人类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其二,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自我意识和未来意识。•其三,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二)从教育的终极目地来讲,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它诞生开始,就肩负着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职能。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它的核心是人,它的主体是人。教育离开人就不能成为教育。研究人的个性、人格、能力和素质等范畴,是教育的任务。教育本质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教育所要解决的并不仅限于培养人的问题,而是包含着对人的发展目的的期待。教育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不仅对人现有的存在做限定,而且对人应有的存在做价值取向”。那么学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1)学生的发展是人的潜力的发挥•(2)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三)从教育的功能来件,教育实然是完全的,诚实的,感动的,创造的培养人的活动。•1.“完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的教育首先是完全的,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全人的教育”,“全人教育”是指教育应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人的智能、情感、身体、心理、知识、•伦理、道德、信仰、文化等都是教育纳入的内容,教育应关照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其二,教育是“众人的教育”,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有“有教无类”的精辟论述,“众人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理解每一个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欲望,都有成功的可能,教育应该不分阶级、不分等级地为每一个平等的人的成功和成才创造条件,铺设平台。•2.“诚实”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是诚实的,这是教育本质的最基本属性,教育是诚实的就是指,教育过程中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每一个教育信息都是真实的,都是与教育理念一致的。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也包括教师在生活中自身的言行。•3.“感动”是教育的内在属性•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过程是发自内心的文化体验的过程,教学就是教育者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情感体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学生具备知识的经验,至少具备生活的经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思考建构的过程,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体验和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体系,从而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4.“创造”是教育的必要属性•教育是创造的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感动、重新思考、自我构建、独立接受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的“启”、“发”、“三隅反”、“思”就是指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2)教育是创造的还体现在,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给学生知识和经验,不仅仅止步于让学生具备探索新知识,构建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阶段,而是更强调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让学生学会接受教育以外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
本文标题: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