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关于洛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关于洛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建议和思考中共洛阳市委党校陈元一、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与旅游业现状洛阳的古都历史和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本人走了不少地方,觉得其它地方在这方面与洛阳相比,或显得单一,或显得缺乏内涵,或显得粉饰太厚。相比之下,洛阳给人的感觉一方面是大气又不失深沉,另一方面则是细腻又不失灵气。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文化遗存相当丰厚。按类别分:古建筑、石刻、陵墓、遗址、书籍、民间工艺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是极其丰厚;按区域分,河洛大地俯首皆是,并且分布非常集中。密度如此之高,全国除了关中平原、北京周边一带可以相提之外,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类别如此之全,全国无二。二是时间连续纵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从华夏文明起源阶段开始,直至封建社会全时期、近现代,每一时期在洛阳都有相对应的重要文化遗存被发现,并且阶段性的高峰除了元明清时期略显单薄之外,其它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在这方面全国也仅西安所代表的关中地区可比,但西安的夏商时期与洛阳相比略逊色,洛阳则在明清以后略逊色于西安。河洛文化和文化遗存的影响力远比其它区域文化范围广、时间持久。三是历史文化遗存和区域的人文载体内涵丰富。洛阳发现的相当多的文化遗存以及没有遗存的文化地区区域,依附其上的历史、典故、传说等人文载体的内涵非常丰富,甚至是多层叠加。譬如汉魏城遗址、邙山、龙门等等,时间和空间留下的历史、传说等不胜枚举。四是部分遗存历史价值极其重大。像龙门、白马寺、周王陵、二里头遗址等等,其历史价值重大,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五是尚待研究的空间广阔。正所谓有差别才会有发展动力。我市目前从事洛阳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还是太少,对许多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甚至是空白。与西安、北京等地区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但这也是一种优势,不断的研究会有更多使人惊喜的地方。譬如对二里头夏文化的研究,以后肯定会有新发现。洛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呢?总的来看应说是前景好,当前发展也挺快,但不足之处尚多。好的地方不说了,指不足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以下便是洛阳旅游业的不足之处:一是游客不知道来看什么。或许是我们可供展示的内容太多了吧,游客来洛阳不知道要看什么。首先知道是古都,其次知道有龙门石窟,再则知道牡丹,还有就不好说了。来洛阳之前了解的程度肯定没有西安给人的深刻,那么来了参观的地方就不多,时间也不会很长。与宣传推介的方式和力度都有关系。二是导游不知道给游客讲什么。即使是散客,现在也多是跟着团队的导游走。导游讲的好、讲的精彩、讲出内涵,游客印象就好,就有扩大效应,反之也就是留几张照片而已。正因为我们的历史积淀太厚了,导游往往讲不出它的价值和内涵,或把非常专业的词汇套用给游客,或历史知识张冠李戴,或并不优美的传说。三是景点“少”。尤其是团队开列的景点套餐中的景点少,组合方式有问题。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游客绝大部分集中在龙门、白马寺等少数几个地方,但对同样具有参观价值的汉光武帝陵、古墓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等基本上不在团队游的视线范围内。四是“服务”跟不上。服务指的是住、行、吃、购物等三产的综合服务能力。游客住的地方,往往没有洛阳特色的小吃,多数小吃的门面不是太另人满意,工艺品的价位令人不知深浅。二、洛阳历史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原则问题针对洛阳旅游业发展现状,怎么才能结合我们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两者能够和谐发展、改善民生呢?有这样几个原则必须要把握好,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应以保护文化遗存为主,旅游价值开发为次。如果我们以牺牲遗存保护为代价,片面强调、看重它的旅游价值,后果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文化遗存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化价值会不断增值。二是应以展示遗存原貌为主,搬迁复原改造为次。这不单单是经济投入的问题,而是原汁原味的原貌是历史的再现,不到万不得已,尽量避免改变它的现状。譬如白居易故居复原问题,网上探讨了不少,我认为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还是不复原、保持遗址原貌为好。三是应以挖掘人文内涵为主,视觉冲击效果为次。“天子架六”应是一个例子,不管什么原因,当前其规模没有达到兵马俑给人的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震撼,但是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展馆,应该说周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立足于现实,洛阳的遗存首先也要考虑挖掘人文和文化内涵,其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再讲求视觉效果。夜游龙门或许可以成为另一个范例。四是应以创新科学管理为主,追求规模扩张为次。这两年国内不少景点推出了为数码照片网络传输的服务,应该也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洛阳的景点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这种管理上加大创新和改进力度呢?规模扩张有几个概念:附近景点捆绑式收费,或是原有景点附近新建、扩建、复原项目,多数是不可取的。之所以说上面四个原则,是因为许多地方已经把古的东西改的面目全非或者为了让游客感兴趣在宣传上不惜去历史化、哗众取宠,虽然旅游收入上去了,但是对想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来说是一种亵渎。个人看法是让文化遗存自己去向游客“说”,达到“说而不说,不说是说”的境界。三、关于老城改造的建议“旧”的我们该怎么改进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老城改造是近期的一个话题。看看我国的古城,基本上没有一个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的,政府、游客、历史专家三方在这方面没有完全一致满意的时候。对比来看,古城丽江的改造是比较成功的。云南丽江古城在1990年代的地震中曾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城中心的木府也是文革后重修的。然而今天丽江旅游的成功除了宣传策划和民族风情之外,与其自身独特的“水在城中流”城市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或许用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丽江的完美体现有很大关系。对震后的建设坚持了原貌恢复的原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在策划上也是比较成功的,部分地再现了宋朝城市市民生活,感觉缺少一点历史文化遗存的支撑,可以看做是游园,不能看成是旧城改造的范例。从整个开封古城来看,恰恰相反,原本比洛阳更有优势的老城被改造的有点令人心痛。1、老城的现状首先,要认清老城的现状。洛阳老城的现状是什么?多数人也是清楚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的应该说是不错的,尽管存在瑕疵,但政府是尽力了。可走进老城能看到许多不和谐的红砖房,毕竟是令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是老城的硬伤。其次,要找到老城改造的目标。开发商投这么多的钱改造,怎么收回成本?个人认为仍要坚持让政府、游客、历史专家三方满意,外加开发商也要满意。现在老城丽京门以东位置的文化遗存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三类:隋唐都城里坊遗址区、宋金陪都城遗址区、明清地面古建筑和明福王府城遗址区。三者均有互相叠压之处。复原古城应该综合考虑三类遗存的保护问题。老城现在有一个优势或许是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在方圆很小的范围之内积聚了隋唐洛阳城、河南府文庙、祖师庙、山陕会馆、潞泽会馆、洛八办等数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多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改造风格的思考提几种方案:一是完全复原古城、以展示宋城风貌为主。在古城复原方面可以按照古时洛阳城的建筑工艺、建筑布局恢复古时风貌,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我们可以借鉴。我们可以以宋城风貌为主,恢复衙署(考古发现基础上)、西京留守(欧阳修等)官邸、部分北宋名园(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为版本)或在城中居住过的名人故居、民宅等。部分重要的隋唐城遗存可以保护性原貌展示,在建筑风格上兼顾与现存明清建筑的协调。二是分唐代、宋代和明清风格三区完全复原古城。以目前考古发现的北宋衙署遗址为中心复原成宋城区,其它部分建成唐城区,两者各占约一半的比例(明清建筑夹杂在老城区内,完全区分开是比较难以操作的)。前者同上种方案一样,只是规模上为唐城让出区域;后者也是以在隋唐时期老城区域内生活过的名人故居为主、里坊复原为辅。两城在风格上应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达到一城两制的效果。三是以明清风格复原。以福王府、现存古民居为主调,复原明清建筑风格,对唐宋遗存保护性展示、不复原。四是不复原、展示现有遗存和古建筑为主。就是将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全部拆除,保留明清和近代古建筑、隋唐城遗址和宋金城遗址做保护性展示。3、预期效果的设想第一种方案:园林里可以种植精品牡丹或建成牡丹文化博物馆,衙署官邸和民宅可以构成影视基地。整体可以构成集“吃、住、游、玩、工艺品、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类似于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宋城。这样做的优势是把北宋时期洛阳的牡丹文化、浓厚的京城后花园气息展示出来,拉深补充了游客在休闲体验洛阳古都文化方面的不足,有了个歇脚的集中之处。宋城在国内虽然有开封和杭州的品牌,但直接复原在宋代遗址上的却是没有。不足之处是有了宋朝的休闲、缺乏大唐的盛气。洛阳老城不应仅是属于宋代的。第二种方案主体思想和上面的一样,分别展示两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或许做为影视或休闲基地给导演和游客多了一种选择。唐城复原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国家文物局刚公布的隋唐城大遗址保护的名义进行、全国征集方案。个人认为上面两种方案洛阳的优势都是建立在文化遗存基础上的,让人可以感受到有历史的根基存在。第三种方案:优势是明清建筑的复原工艺相对成熟、与现有古建筑的融合非常容易。不足之处是格调太单一,预期效果应该远不如平遥古城等现有清代城市,与洛阳周汉魏晋唐宋的主调不完全相符。第四种方案非常有利于文物保护,使得老城成为一个类似于王城公园的文化和绿地广场。不足之处是对老城居民就业安置不利。4、居民安置建议老城居民如何安置?个人认为应以外迁和回迁均要侧重、外迁为主的原则。目前来看,老城人口密度过于集中,即使改造区域内的居民,在改造后也不可能全部回迁。所以应以个人意愿和政府引导两种方式结合。在考虑古城合理容纳的基础上,多余居民在改造区域附近安置(便于城内工作)。5、资金筹集方式及社会收益思考复原古城就离不开资金投入。钱从何来?仅靠开发商是不妥的,需要政府引导。个人建议是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入股方式最好。建设过程和建成后按公司化管理运作。政府在文物勘探、外围基础设施、制订改造策略、政策处理方面、古建筑工艺开发与研究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开发商可按政府提供的古建筑工艺做预算进行工程投入、施工管理、建成后的物业管理等;居民可按总体规划计算建成后的预期收益,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入股(如果民居本身就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可直接折价入股)。政府投入方面最大的困难应该在总体规划和古建筑工艺复原和设计方面。开发商的困难应在资金筹措和工程管理方面。社会收益来源应该是什么呢?个人认为主要还是旅游相关产业的销售收入。古建筑复原后不应该是空的,老城居民肯定还要住进去,所以在产业上注意规划。譬如“住”:内部陈列可以按照古代模式进行布局、服务按照星级标准;“吃”:老字号的分店完全可以多开几家,还有丰富的洛阳小吃。其他日常营生照常也可以开,要尽量实现协调。应该说人气是实现老城居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条件。开发商的收益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应是公司化运作的利润(譬如旅游产业的广告收益、加盟开发商服务标准的会费等)。开发商应以规范的服务标准、服务模式开发、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为主。当然,老城改造是个大问题,希望政府能慎重考虑。如果开发商真能投那么多钱,我们希望的不仅是他能见到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老城的古城风貌能够给展示出来,形成一道新的旅游名片。四、对部分文化遗存开发的设想除老城外,还有许多文化遗存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是不够的。比如:1、邙山片区做为全国最大的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区,邙山陵墓区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一是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已经或正在加大占用这片难得的宝地,二是许多工业项目也正在向上面转移,三是村庄的不断拓展,四是盗墓贼的频繁光顾。如果找这样下去,我们真的给后世留不下什么了。关于邙山片区,我个人的想法是:一是响应国家文物局单局长关于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的设想,将邙山陵墓区的发展规划和保护有一个统筹考虑的机构;二是应逐渐限制部分工业项目到邙山上发展。当我每次看到孟津新庄的那个水泥厂的时候我觉得就非常扎眼,还有洛钢,为什么一定要上邙山呢?三是制订村庄搬迁计划,分村制订搬迁政策,将邙山上的村庄逐渐向地理交通条件好的非重点保护区域集中。邙山上的耕地和空出来的土地以经济果林
本文标题:关于洛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