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集合效应是正效应,是“过程获得”,是群体决策的积极作用。“过程损失”是群体决策中的负效应,包括群体决策时所耗费的附加时间以及在决策过程中,某些成员不负责任的态度。提高群体决策的效能就必须提高“集合效应”,减少“过程损失”。群体决策是实现群体目标的有效手段,很好地运用群体决策,将有助于提高群体的效率。决策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决策要考虑时间和代价两个方面。群体决策常常比较费时间,但是代价比个人决策低。从长远看,群体决策的效率高于个人决策。运用积极的群体决策可以提高工作效益。群体决策能够使群体成员充分参与群体活动,对共同的计划和目标形成较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群体决策可以增强积极的价值观念,提高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认知方面,群体成员参与决策,加强了各种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交流。在工作动机方面,群体决策增加了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成员更愿意承担所决定的任务和所需要的变革。3学校群体心理的效能3.1群体极化效应(1)群体极化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两种选择:赞同或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研究表明群体成员一起进行决策时,会使群体决策更具有倾向性,也就是说作出的决策会比个人自己作出的决定更加极端。这种群体的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极化。如果个体在群体讨论之前,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赞同的倾向,那么在讨论后,这种赞同倾向会更加明显;相反,如果在讨论前,个体对某个决定已经具有了反对的倾向,那么在讨论后这种反对倾向也会得到加强。(2)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①责任分散。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有时会比他们单独时有更小的个人责任感。因为决定是整个群体作出的,所以责任也相应地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削弱或感到没有责任,那么即使由于极端造成了失败性消极后果,人们对失败的恐惧也降低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作出了更冒险的选择。②信息的影响。群体成员在自己作出决定时,并不能想到自己作出的决定的所有理由,但在群体讨论中,每个成员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占优势的观点就会获得更多观点的支持,这样有些群体成员就容易被说服,从而使他们改变观点,转向这种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在群体讨论中,群体就更倾向于支持在群体讨论之前略占优势的那些观点。③文化价值观。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通过讨论评价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会进一步得到强化。比如,在鼓励冒险、赞扬冒险的文化中,当人们在一起讨论时,有人提出大胆的冒险的想法会更多地受到肯定,得到赞赏,这样一来,那些持保守落后想法的人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因此也会朝着更冒险的方向改变自己的态度。结果导致最后的决定更具有冒险性。3.2保守迁移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学会骑自行车时,有助于学习骑摩托车;学会了一门外语,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迁移”。一般心理学上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是后继学习也可以对先前的学习发生某种影响,这也称为“迁移”。这就是所谓的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不论是正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就是正迁移,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的就是负迁移。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群体极化的产生与鼓励冒险精神的文化价值有密切关系。群体也并非总是增强个人的冒险倾向,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在高度评价、谨慎的文化中,会出现所谓“保守迁移”,这些都是群体极化的表现。4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的应用根据群体决策原理,在教学质量评价时,可以参考各种因素,包括时间的开销、任务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在确定评价方法时,可以采用群体决策,也可以采用个人经验判断。在教学质量评价因素指标确定中,可以采用群体决策方法,充分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得出科学的评判因素和标准。在确定各个评价因素权值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专家经验判断法、数理统计法和模糊统计法,这些权值的确定对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在一些评价参数原始数据的采集中,则不适合采用群体决策法,每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意向和评价标准,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比如在评价某个教师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处理环节中,不同的对象,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等五项。我们不能够采用“集体讨论”得出某个结果,而要把每个对象的结果采集下来,最后进行科学的处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应该能够反映针对该层次类别该评价因素的实际情况。如果采用“集体讨论”则可能出现偏向或者“恶意评分”现象,当然对可能出现的“恶意评分”也有处理的办法,可以对该部分评价对象赋予较低的权值,这样最终结果和实际相反就不会出现逆反的情况。总之,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涉及面广、麻烦复杂的工作,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公平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巩固优势,克服弱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评价过程的透明性、群体决策效能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和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对知识创造和群体决策以及SDS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相互作用的模型,揭示群体决策中知识创新的机理,为群体决策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关键词]SDS群体决策知识创造作用机制在各种组织和联盟中,群体决策有利于克服个人主观判断的失误,更有利于决策实施。在社会的发展中,知识不仅是与传统生产要素并列的资源,而且是惟一有意义的资源(Drucker,1993),知识创造是一个组织开发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案的能力,是开发新知识替换旧知识的过程。群体决策和知识创造本质上都具有问题求解和信息处理的特征,都涉及到各功能单元之间的交互和转化,此研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中国论文联盟一、SDS及知识创造理论概述群体决策研究的是从群体成员各自不同的偏好得到一致结果的过程,即偏好整合。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avis的社会决策图式理论(SDS),它强调整合是群体任务、环境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下群体达成一致的理论框架。但这些研究对决策因素的考察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框架,更没有将群体知识创新作为整合过程中的变量做深入的考察。Nonaka认为,知识创造是组织的一种创造、吸收新知识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关于产品、服务和系统的一系列决策中,他提出SECI知识螺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其具内容如图1所示。图1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社会化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组织中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基础,个人凭经验获得并分享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关键。外在化是创造概念的过程。通过交流隐性知识进行群体思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明晰的概念,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内在化是检验概念的过程,组织必须对新概念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甄别。联合化是建立知识概念原始模型的过程,将经过检验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原始模型。知识创造是一个渐进的、多维的模型结构,这四个阶段交互作用,促进知识的产生和积累。二、知识改变偏好李明(2007)认为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个体不能完全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群体也很少可以完美的整合其成员的偏好。偏好整合形成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是在群体知识中凸现出来的整体利益。受利益关系和知识的影响,群体决策形成的条件、载体和途径也不相同,我们把它分为三类:第一,集结性整合。它指每个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但知识不一致。由于这部分公共利益是同质私人利益或群体利益的叠加放大,人们形成种集结性利益,相互交流知识,淡化信息冲突,达成共识。第二,互惠交换性整合。每个人的利益是以相互的利益为基础的,换句话说,需要群体成员充分共享知识,实现每个人的利益。第三,补偿协调性整合,人们的利益相互冲突。在多方博弈中存在多个均衡点,利益主体经过多次博弈,拥有越来越多关于群体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调节各自的利益结构,找到均衡的方案。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个体知识的交流和创造形成新的群体知识,才使得群体偏好整合得以实现。三、基于SDS的群体决策和知识创造相互作用过程分析如前文所述,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交互作用,具体而言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如图2所示。图2群体决策与知识创造交互作用过程模型模型说明:第一,群体环境的变化,如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压力等都会产生群体决策问题,需要群体成员讨论并统一意见,即决策。第二,群体交换意见就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使得新知识得以创造并逐渐积累,同时也是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三,不断积累的新知识为群体决策提供了创新思维,帮助群体取得优秀的决策绩效。第四,群体决策为知识创造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场。相应的信息传导机制为群体决策与知识创造提供了平台和作用机制,不断推动知识创造活动持续进行,推动着群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四、结论群体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的融合使决策过程中知识生成、传递、集结和应用呈现不同特征,产生、利用新知识提高群体决策绩效,使得群体更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群体决策问题。知识创造和传递需要一定的动态时空情境和问题背景,群体决策为知识创造提供了一个成员分享经验和心智模式的有效“场”。群体决策(groupdecisionmaking)群体决策的定义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群体决策的兴起决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决策也日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体决策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对于那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到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这是单纯个人的能力远远不能驾驭的。为此,群体决策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的认同并日益受到重视。首先,决策者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许多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相应地,要求综合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往往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限度。其次,决策者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信仰、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些因素会对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决策者注重经济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对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利润问题在内的实质情况进行决策;如果他们格外关注自然环境,就会用生态平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决策者个人不可能擅长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进行任何类型的决策。再次,决策相互关联的特性客观上也要求不同领域的人积极参与,积极提供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并进行决策。产生群体决策的原因(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群体决策的利弊在多数组织中,许多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完成的,决策者经常必须在群体会议上为那些具有新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程序化决策寻求和协调解决方法。结果,许多决策者在委员会和其他群体会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决策者甚至花费高达80%以上的时间。因此,分析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群体决策的好处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本文标题:群体决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