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关于高考文综第36题应试的研究
1关于高考文综第36题应试的研究泉州市2007届高中毕业班地理教学工作会议交流北师大泉州附属中学黄国华一、近年来第36题(学科内综合题)的回顾㈡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36题为例看能力要求二近年来“文综第36题”试题的命题思想三、第36题(学科内综合题)命题特点四、近几年来第36题试题设计特点和设问方式五、学生在第36题的作答中易犯的毛病及原因分析㈠、在第36题的作答中易犯的毛病㈡、失分情况分析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向36题要高分㈠、深刻领会考纲要求,准确把握命题思想㈡、认真研读近年试卷,体会能力考查要求㈢、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㈣、重视知识专题复习,构建综合性联系线索(五)、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培养阅读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加强读图能力培养。(1)、区域定位的训练②、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③、区域地图的训练④、区域对比训练(2)、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㈥、加强等值线图判读分析方的法的教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㈦.学会信息获取,掌握答题技巧㈧、认真训练,提高实战能力1、加强审题教学,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2.提高信息获取及解读能力,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3.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2006年12月20日“文综”考试的全称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地理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与知识迁移能力、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计算与绘图能力、科学严谨清晰扼要的表述能力等。其核心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每一次新出现的高考试题,都会向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迫使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目前在教学中脱离高考要求,各年级“各自为战”(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能力培养)的做法并不少见,复习工作中“投入高、负担重、方法死、效率低”的不科学的备考方法还相当普遍,对高考应试的不适应,困扰着不少教师和考生。地理作为“文综”的“瓶颈”,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是第36题。第36题作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有何命题特点?该如何应对?考前追根寻踪研究第36题可以使2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收到更大的效益。一、近年来第36题(学科内综合题)的回顾历年来第36题(学科内综合题)的回顾年份试题主干知识分值2000全国卷欧洲PH等值线、世界、环境002001全国卷某山区等高线图等高线图判读应用、剖面图绘制212002春季卷西亚、城市、气候、海水盐度252002全国卷中国西部、中亚河流补给、盐度272003春季北京卷鲁尔区及其有关工业问题152003全国旧课程卷古人游记中的描述、地形、等温线242003全国新课程卷城市功能分区、工业布局、环境162004全国卷1华北某地等高线图、气候、画剖面图242004全国卷2中亚“白风暴”问题、河流补给、外力作用农业生态、盐度等362004全国卷3横断山区等高线图、地形特征、外力作用水文特征、环境、世界遗产362004全国卷4北美农业区图考察美国农作物分布、我国农作物、美国农业地域类型等152004北京卷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内力作用、气候、人口等262004天津卷某区域地形剖面图、气候、地形区、农业、太阳辐射252005全国卷Ⅰ亚热带气候区小区域平面图、剖面图地形特征、土地利用、水能开发362005全国卷Ⅱ西亚及其周边图、气候、亚欧大陆桥、交通362005全国卷Ⅲ长江中游天气系统图、气候、城市区位、旅游362005北京卷北海、南海图、气候、交通、农业区位、资源、环境、地质灾害、海水性质362005天津卷世界两区域农业、自然带分布图、气候、植被农业地域类型等262005春季卷1月气温图、考地形、气温、南水北调、农业生产262006全国卷Ⅰ中国沙尘暴路径、年份统计图、考地形区、环境、历史等362006全国卷Ⅱ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洋流、环境162006北京卷三峡地区柑橘冻害分布图、气候、农业区位、环境问题等362006天津卷长江.黄河.部分水系特性、地势特点、考察河流水文城市区位、旅游资源262006重庆卷德干高原、云贵高原、考地形气候、资源、环境36(2000全国文综33题)㈠、几年来“文综第36题”试题主干知识归类:1.区域图判读分析——每年均有、分量最重2.等值线的判读应用——每年均有、分量最重3.地形特征判读描述——经常出现4.大气、气候知识——每年均有、分量较重5.工业、农业区位——也是重点,多为跨学科综合6.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分量逐年增加3㈡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36题为例看能力要求:全国卷第36题主要内容能力要求备注2004文综1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12004文综2中亚白风暴问题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经典试题2004文综3云贵高原等高线图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32004文综4美国农业区及地域类型识记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42005文综1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面图与剖面图判读剖面图、综合分析、空间想象根据提供的信息独立编制答案2005文综2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与气候直方图空间定位、气候特征判断、分析表述22005文综3我国某地冬季天气系统城市交通区位因素空间定位、分析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32006文综1沙尘暴活动路径多发地区及有关统计空间定位、分析判断、原因分析认识规律根据资料认识规律性问题2006文综2北冰洋融冰速度及有关洋流问题空间定位。综合分析、知识迁移与联想2㈢.近年来地理命题的演变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有几个方面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学科内为主、跨学科为辅的综合态势没变;跨学科试题的设计套路没变。试题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干知识考查的重心有所转移;跨学科综合题的切入点不断演变;社会热点介入呈现由显到隐的变化;第36题设问及解答形式有变化㈣.命题设计力图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课改精神。但试卷回避显性热点,如考前大家热烈关注的中部崛起、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等考点,而是隐性地考查了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和沙尘暴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表现了地理知识的科学和社会价值,既淡化了盲目的猜题押宝,又强化了理性思考过程和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再一次警示我们:要理性对待热点,后期复习千万不要坠人热点陷阱不能自拔!通过以上例子分析可看出:试题在逐步变化,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提高,能力要求的类型逐渐扩大,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有些带有方向性的甚至是隐性信息值得注意(如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全面地认识环境的变化,以全球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环境问题,从宏观上、多角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其他地理问题等),这是仅凭单纯记忆无法应对的。二、近年来“文综第36题”试题的命题思想1.重视学科基础,考察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察内容覆盖初、高中绝大多数主干知识。学科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的要求与《考试大纲》一致。4突出以教材为基础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重能力立意,全面考察能力素质描述论证的能力(用文字图表描述过程和结果)看图识表能力(文科得图表得天下)信息处理能力(接收、筛选、使用)迁移应用能力(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分析、综合能力(文综突出)核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2004年春季文综卷)3.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改促课改。人性化\生活化\开放性\过程与结果并重\整体认知\研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领悟试卷启示,思考变化趋势新课标中学科内容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考试内容今日地理的学科知识已经从过去的区域描述逐步转向空间分析、区域发展;学科结构组织从区域地理——系统地理——专题研究(初中区域地理——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案例研究),这一变化应引起重视。(2005年全国文综36题)我们对高考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不关心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恰恰相反,我们是从教改的整体来考虑,考试评估与课程教材是互相关联的两翼,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力(指挥棒的导向)和动力,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都是要讲能力——培养能力与考查能力。考试内容的变化,正标志着学科知识的发展与趋向,研究高考就必须关注知识的前沿内容与综合要求。4.取材于课外,力避陈题重视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的方式,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立意独特、情境设置新颖、设问灵活、多以教材上未见,教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具有不可预测性”。5.中学合格、做人必备、大学学习必需是命题的生长点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一变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重视,在试卷中已逐步有所体现。从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能很好地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象统计图表的识读、时间的换标,中国区域空间定位等都是每一位高三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基素养。三、第36题(学科内综合题)命题特点(1)呈现方式——区域性以区域图为载体,在特定区域环境中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生产活动布局、评价人类活动合理性、分析预测区域发展趋势。从信息的呈现方式看已形成“无图不成题”的命题风格,各种新图型层出不穷,近年来等高线和气候类等值线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试题经常以区域为切入点,来考查多方面知识,如以原理规律解释区域现象、以5观点方法分析区域特征。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恰恰是一些考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空间定位能力较差1.在地理卷中赋分高,是地理得分的“瓶颈”,答题用时间较多;2.多主观性答题,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能力要求层次较高;3.区域图像多小范围、大比例尺、局部图、多项地理内容;4.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时代性特点。5.重点考查提取信息、发现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考查内容——综合性自然与人文、系统与区域有机融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题目以人文地理的设问角度考查自然地理的内容。普通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地理技能,往往“综合”在这一道题中,所以知识“跨度大”(空间、时间)、能力要求层次高。(3)命题趋向——时代性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学以致用的价值趋向。试题常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唤起大家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并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予以提示;或以科技前沿、理论前沿的问题来“搭桥”,以提醒大家重视。如近几年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民工潮、引种草坪、沙尘暴、可燃冰、气象经济、石油净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沙尘暴等。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未见过的“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4)考查方式——探究性围绕某一新情景设置探究主题,试题素材简约但内涵丰富,设问呈渐进性,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应该认识到:论证探讨问题的基础仍然是信息处理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未见过的“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重视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的方式,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立意独特、情境设置新颖、设问灵活、多以教材上未见,教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具有不可预测性”。四、近几年来第36题试题设计特点和设问方式1.在地理卷中赋分高,是地理得分的“瓶颈”,答题用时间较多;2.多主观性答题,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能力要求层次较高;3.区域图像多小范围、大比例尺、局部图、多项地理内容;4.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时代性特点。
本文标题:关于高考文综第36题应试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7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