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授课章节: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第一节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授课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了解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授课内容提要: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重点: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特征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难点: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其它;课后分析:系主任签名:1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第一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气候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它为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提供的自然条件、物质能源及其潜在的能力。是各种气候因子的综合,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空气及其运动。各项气候因素都有自己的特性、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而且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起着特定作用,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极其宝贵的资源。光能使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的能量源泉;热量是植物体内生化反应得以进行,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的环境条件;水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物质,参与光合作用和能量贮存;空气的运动性和含碳性是作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风促进热量和水气的交换、土壤和植物的执法、蒸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是指物体干物质中的碳的来源。各种气候因子不仅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外界环境条件,而且直接为农作物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直接制约着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所以称为农业气候资源1、农业气候资源概念: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所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即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2、农业气候资的特征:1).无限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二、我国农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1、农业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气候特点:冬季受大陆气流的影响寒冷;夏季受海洋气流的影响炎热;气候类型多样性↓↓农业生产:季节性差异大;农业生产多样性2、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地形式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它通过对大气层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影响气候,造成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的不连续性和非均一性,增加了农业气候的复杂性,使农业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山地气候的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伴有里的补充条件农业生产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山地气候的分型利用可以使农业生产具有“立体农业”的特色3、气候条件与植被、土壤在陆地表面形成的各种气候类型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分布。我国的农业土壤类型和性状的分布特征也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4.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表现在: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区域性、作物生产区域性、耕作制度的区域性、产品品质区域性、农业技术措施区域性、牧草和载畜量区域性、作物和牲畜品种2区域性。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目的和任务1.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是通过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鉴定,将农业生产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用指标定量表示,然后利用这些指标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某地域的农业气候特征,评价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利弊程度,据此确定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农业布局,完善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作物定向培育、引种改制,借鉴国内外相似区域改造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经验,指出趋利避害的途径与措施。2.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目的:通过对农业气候要素的具体分析,了解其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情况,掌握它们相互之间组合的变化规律,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性,分析鉴定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从而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3.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任务:1)为按照生态规律布局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2)为各地区农、林、牧、渔的合理配置及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的选择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3)为抗灾保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4)为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农机作业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5)为有效地引种、扩播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二)、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的内容和指标1.光能资源:太阳辐射强度(总辐射、光能有效辐射)、日照时数素、日照百分率;2.热量资源:生长期(无霜期)、稳定通过一定界限的积温及持续日数、气温日较差、最热月平均温度;另外最冷月平均稳定、年极端最低温度及其平均值;3.水分条件:降水量(年、月、生长期、关键期)、降水日数、降水变率、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干燥度;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根据农业气候资源的异同性程度,做出农业气候类型和区划,分区进行农业利用规划。二、农业气候区划(一)、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1.区划的目的: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的依据。2.区划的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3.区划的方法: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等级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3(二)、区划系统第一级区第二级区第三级区农业气候特征农业大气候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干旱中温带干旱南温带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4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授课章节: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第三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第四节农业气象灾害第五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授课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授课内容提要: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御措施,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重点: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难点: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措施。其它;课后分析:系主任签名:5第三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现状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一)、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3.水热同季,适宜扩大高产作物栽培;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二)、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3.积温有效性高;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三)、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1.太阳总辐射能多;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第四节农业气象灾害一、干旱1.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干旱:通常是指某一段持续的时期内,降水量比常规的显著偏少,如果这种情况使该地区按照常规年景安排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到缺水的威胁时,则称为干旱现象或发生干旱。危害:生态: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社会经济后果:减少了农产品的产量,水资源的供应量供求失调,甚至灾荒减少了其他资源的开发量2.干旱发生的规律干湿周期变化:短周期:2~3年中周期:8~10年,22~26年,30~50年,长周期:140~170年,320~350年,3.干旱发生的季节与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频繁,夏旱次之,偶尔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重旱区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6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川西北多春旱、夏旱,川东多伏旱全国规律:春夏季节旱区移到长江流域,直至南岭以北,秋冬季节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西南地区。4.防御干旱的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2)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抗旱保墒技术等二、雨涝1.雨涝的发生及其危害1)洪涝:主要有暴雨、长期连阴雨或冰雪融化,引起山洪暴发、水体泛滥,造成水土流失,淹没农田、冲毁堤坝,破坏农业生产设施,使作物、人、畜受损2)渍涝:有长期阴雨、低温寡日照、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土壤透性差,植物根系缺氧,丧失生机,烂根死苗,花果、籽实也因低温寡照而霉烂变质。2.雨涝形成的原因:冷暖空气交界面,在一个地区长时期徘徊和停滞造成降水过于集中的结果。3.雨涝发生的季节和地区多涝区:华南地区、湘北、赣北、东部沿海地区淮河、海河流域;次多涝区:江南南部、武夷山地区、汉水流域、长江中游、黄河下游、辽河流域等少涝区:云贵高原、黄河中游最少涝区:西北及青藏高原雨涝分布: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高原少。春涝:华南及长江下游春夏涝:夏涝: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东北夏秋涝: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较多,其次江淮地区和华北,秋涝:4.雨涝的防御措施1)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健全排水系统,提高防洪涝能力是防止雨涝的根本措施;2)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是减轻雨涝的主要途径3)及时做好水涝灾害的天气预报,为防洪抗灾做好准备4)根据雨涝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制度三、低温灾害(一)霜冻1.成因:平流霜冻:由于北方冷空气侵入而造成的直接降温。7辐射霜冻:是在夜间由于地面或植物表面辐射散热冷却而形成的。平流辐射霜冻:上述二者综合影响的结果,也叫混合霜冻,我国常见。2.影响霜冻形成因素:地形:洼地、山谷和山坡下部,冷空气下聚,严重;土壤:干燥疏松的土壤和沙质土壤双东多且严重;地势:北坡终于南坡,东坡和东南坡重于西坡和西北坡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早霜:影响作物的花果及蔬菜,造成减产晚霜:影响作物的幼苗、果树的幼芽和花蕾,造成严重减产4.霜冻的防御措施1)熏烟法:烟幕→减少地面有效辐射,减慢降温,达到防霜2)灌溉法:灌水→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辐射冷却3)覆盖法:小面积防霜4)农业技术方面:调整作物布局和播期避霜;培育耐寒品种(二)春季阴雨低温(三)秋季南方晚稻的“寒露风”四、冰雹1.危害:农业、交通、人民财产安全;2.成因:1)强大上升气流(15m/s)形成条件:2)含水量10g/m23)足够的低温和适当的温度配置4)有适当数量的雹核3.地区与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多于高、低纬度常出现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常出现午后至黄昏之间全国:春雹区:长江以南,出现在2~4月,或3~5月,危害最轻的地区春夏雹区: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四川盆地及南疆地区,4~7月最多,夏雹区:青海、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6~10月最多,我国降雹最多的地区双峰型雹区:川西北和东北东部,出现在5~6月,和9~10月,4.防御措施:1)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秃岭2)人工消雹3)调整作物布局五、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暖性热气旋。中央气象台规定(热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10.8~1
本文标题: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