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课件1
第二节农村区域规划一、农村区域规划的涵义区域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远景规划的要求,对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国土进行综合性总体性布局。农村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规划:是指对一个系统总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二、农村区域规划的特性导向性、差异性、层次性、动态性、综合性三、我国的农村发展规划的演变过程农村发展规划由以农业区划为主,逐步过渡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由以全国性发展规划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省、县级发展规划为主。农村发展规划以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为主,宏观战略过多,可操作性较差。农村发展规划工作中的计划经济色彩太浓、规划指令性强。规划内容过于侧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划等数量指标,忽视增长质量及效益情况。规划模式由最初的资源开发为主转变为所有问题面面俱到的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忽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也忽视了市场配置资源和其对企业的引导作用。第一节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2、合理布局区内各业生产力3、拟定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益基础设施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第二章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二、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体系一是研究地域资源的开发和宏观区域背景的发展条件,确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二是研究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人口、社会事业等专项经济社会部门的合理发展与布局三是确定区域市政、交通、能源、水资源供应,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基础体系的统一布局和配套发展四是进行综合平衡,提出综合性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建议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通常按下列细分内容进行规划论证:一是农村总体发展规划;二是农村产业规划三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四是农业现代技术规划五是村镇规划;六是农村人口和人力资源规划七是统一规划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八是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及环境保护规划九是农村科学、教育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农村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一)依据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2、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二)农村区域规划的原则1、全面安排与保证重点相结合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原则第二节农村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一)农村区域规划工作的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优点是:整体性强、较全面。缺点是:不易深入。二是自下而上:优点是:发挥地方规划的积极性,摸清情况缺点是:局部规划的局限性三是先中间后两头:兼有两种方式的优点二、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工作步骤——1953年起,我国开始用计划指导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学苏联,无论年度计划,或五年计划,均叫“国民经济计划”。“一五”计划的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一词一直沿用了近30年。㈠计划与规划的简单背景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完善中国政府调控的转折——“六五”(1981-1985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计划在继续注重生产建设方面的任务的同时,开始重视并增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内容。法国:把第四个国民经济计划(1962—1965年)改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苏联:1979年也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5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正确的看法:规划比计划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计划也有短期、中期与长期之分;——计划也要注重宏观性与战略性。不可能期望“十五”规划十分完善。如产业面面诸到问题、功能区的过渡性质问题等。㈡计划为何改为规划一、国家调控由计划到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条件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调控的方式,计划到规划的变革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体现了政府调控理念的转变。计划与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不同的,但人们往往容易将两者联系起来甚至是等同视之。计划包括的面广,而且具有强制色彩;规划更强调了引导市场,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规划要明确政府做什么,体现国家意志,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第二,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先进管理方式。这次规划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强调民众的意见,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开展了请人民群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规划已经不是以前的计委份内的事情。由“统治”到“治理”,是政府管理与调控的一种进步。government→Governance第三,体现了政府管理的空间观念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一个矛盾与问题多发期,其中区域问题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央强调“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一般是按条条制定的,而规划更强调空间,因为任何活动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不落实到空间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操作性。(二)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工作,业务资料准备2、搜集资料阶段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资料,农村区域外部情况的调查,有关的成果资料,上级颁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3、资料分析、整理阶段综合性原则、相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目的性原则4、制定农村区域规划方案阶段5、规划成果整理、审查批准阶段6、规划实施与检查监督第三章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理论第一节农村区域发展的理念关于经济发展与欠发展最初的经典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落后与贫困曾被认为是很自然的现象,影响这种状况改变的重要因素有:1、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引发了对发展大城市的政策的批判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3、人口普查及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超过2.5%,这使科学家们担忧人口膨胀问题4、发达国家开始对外开展技术和财政援助,激发了知识精英对第三世界国家事务关注的兴趣5、在苏联“五年计划”和美、德邴国以计划手段克服经济大萧条的示范作用下,“经济计划”的理念开始得到推崇社会进化论理论依附与空间极化理论当今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工资、市场价格和价格政策、资本流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理论思想有两大流派一、进化论学派进化论学派最早且有影响的倡导者是:美国经济历史学家:罗斯托(Rostow)。他认为所有国家发展过程必须经历的步骤与阶段:传统社会--起飞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他的模型为那些研究发展与欠发展问题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尤其是他的发展阶段论和特殊社会阶层上升观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基本观点:《经济成长的阶段》实现了罗斯托决心对两个问题的研究,即一个是范围较小的问题,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说明经济史;另一个是范围较大的问题,即在整个社会的各种活动中,经济力量同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关系。传统社会阶段:当时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生产力量用于农业。基本观点:准备起飞阶段: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起飞阶段: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基本观点:向成熟挺进阶段: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大众消费阶段或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一个阶段有3个目标: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二是福利国家;三是提高消费水平。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基本观点:超越大众消费阶段或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一阶段,主导部门已不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上述6个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第3个阶段即起飞阶段和第6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是人类经济成长中两个关健性的阶段。优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局限性一方面,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人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人们都无从知晓。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二、二元论最早将“二元经济”概念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他在1953年出版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对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的社会经济善状况进行了描述。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他认为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即资本主义现代部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于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部研究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市场的专著,书中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做出了概括和描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运用一系列概念,如“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等说明一国经济发展中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机制或原因,并提出了克服这种二元结构的政策建议。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地区间的发展水平是大致相等的,有些地区在外部因素的影响推动下,先行一步发展,而较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1985年海拉·明特在《亚洲发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论文,第一次使用“组织二元结构”要领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组织或制度二元结构的特征。他认为,二元结构作为不发达经济的一个显著特性集中反映在欠发达经济的组织制度框架上,其他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派生于组织或制度二元结构;另一方面指政府行政组织和金融组织的不发达或二元结构。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大体上构建了五大研究流派或理论模型,诸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诱导技术变迁论、核心——边缘关系论等。第一,工业化带动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大经济部门。一是工业发展的现代部门,一是维护生计的传统部门。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其一,资本运用完全不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其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其三,生产规模完全不同。现代部门生产规模较大,而传统部门生产规模较小。其四,生产率完全不同。现代部门因为生产规模较大,又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而传统部门因为生产规模较小,又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受到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其五,收入水平完全不同。第二,产业结构转变论美国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H·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经济结构
本文标题: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课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