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的机制体制的研究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机制体制的研究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机制体制的研究开篇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在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及监管、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实现当前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次写作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总结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的想法与建议,让自己积极参与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机制体制的研究之中,同时提升自己的对土地整治、管理的认识,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高老师在《土地管理学总论》课堂上讲到“综合”整治的问题,我注意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在综合、贵在综合、难也在综合。值得我们的深入探索实践。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概述(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即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政策,按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通过对项目区内(一般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或一般农地区)的田、水、路、林、村、房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等的整理(复垦),再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在特定规划区域内减少一定数量耕地的同时,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做法。其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区农民的搬迁安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首先是开展农用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的有机统一和综3合整治,既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换代升级、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确保新增有效耕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其次是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整治。通过对宅基地(闲置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复垦,推进村庄整治统一规划、统一提供宅基地、统一建设新居、统一配套农村公共设施,形成与城镇同样便利但风貌有别的现代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再次是把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将农村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破解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的难题;通过土地级差增值收益反哺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村自然田园风光。(二)农村土地整治的重大意义1.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农田整治,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等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成片”的社会主义农村新貌。2.推进村庄整治,优化用地结构布局。依据村镇体系规划和新农村布局建设,适度调整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村,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空闲地,改造旧村、建设新村,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农村格局。43.完善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路网、供水、通电、通讯、广播电视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清洁能源,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确保农民持续增收。5.实现增减挂钩,破解建设项目用地难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先减后增,增减平衡”原则,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有偿转让,调剂到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使用。6.正确有效的村级管理的机制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村级体制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乡统筹。(三)实施土地整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布局,更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充分发挥主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让多个部门无缝合作。责无旁贷的国土资源部门有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多年的较为丰5富的经验、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搭好台;而其它部门如农业、交通、水利、财政、环保、电力等都与项目有紧密联系、不可或缺,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须要突破部门壁垒,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控制作用。综合整治规划应与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互衔接,并赋予其法定地位,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得到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3.土地整治需要钱、农民建房需要钱、公共设施建设需要钱、办产业需要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应该将多个部门的资金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资金组合效力和规模效益:一是土地整理和复垦的专项资金。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其它涉农惠民资金,包括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涉地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农土资金(土地资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的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及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涉农资金。三是通过土地流转注入社会资金。四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土地增值效益等。只有把以上所有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使用,才能发挥规模效益,避免重复建设现象。6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农民生活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只有当地政府、各部门广泛宣传、精心组织,村组和村民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才能实现多赢!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民意,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要坚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项目开始之初就要通过走访、征询、公告、会议、票决等形式让项目区村民组织和大多数农民充分了解项目的性质、设计方案、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资金的来源使用等情况,让其充分表达意见、广泛参与和进行监督,农民知情了信任度就提高了,施工的阻力就小了。二要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证农民居住和生活水平不降低、有提升。三要扎扎实实推进每一项工作,切忌出现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二、关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若干思考与建议(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背景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的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层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不便耕作,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受到限制,又不容易掌握市场信息和合理销售,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卖粮困难,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尤其在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另外,部分农村地区年轻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耕作老龄化与农业种植断层的问题。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不能让农民依靠农7业致富,农民耕作种植实际是苦不堪言的。(二)整治方法1.借助国家级公共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农村综合整治之借助国家级公共设施进行规划整治。农村综合整治一定要以惠农、富农为目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年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村庄建设。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村庄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不能持续搞下去。”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顺应发展趋势,坚持城乡互动,走工业反哺农业的道路。以重庆市合川区云门街道办为例:随着2005年12月31日渝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武高速公路起、止、途径地区经济被带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建设了转盘,联通了乡村二级公路,使地区交通更加便利,与此同时,引进了大批小型工厂先后落址建成。这些工厂能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虽没能对当地人均收入进行调查,但据我亲身了解,该地区的人均收入有了显著地提高。当地乡镇经济也被带动了起来,逐步实现城—镇—村统筹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不同地区的农村土地整治要因地制宜农村土地整治要结合当地地区整体发展区进行实施。借助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制定土地规划利用方案。目前,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较以前有所减少。此刻应该抓住这个形势,制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相应政策,以便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只有农村人均占地面积大的地区在土地综合整治上才存在着较大的优势。所以农村8土地综合整治要从部分地区做起。资金方面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农村综合整治要考虑这些因素。最后土地整治过程中的问题都要归根到“综合”二字上,从经济、生态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四、后期工作——村级管理机制体制的研究(一)村级管理现存机制体制介绍(二)经济富裕的农村地区村级管理机制体制示范(三)结合韩国的经验谈我国农村管理机制体制五、心得体会我在准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个版块时,曾误认为是农村土地整理,即单纯的对对土地进行开发、复垦、平整,也在这个方面查阅、思考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七周星期三上午,遇到班主任了,她叫我帮她找土地整治中生态保护的资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查阅思考的土地整理与土地整治是有区别的,但也具有联系。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才发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的机制体制之间的联系。另外,乡镇规划与农村综合整治相结合,因为乡镇与农村联系十分紧密,乡镇的发展将带动乡镇周边的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对乡镇进行规划建设之后,可解决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如: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农民的居住问题等。
本文标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村级管理的机制体制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