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康德黑格尔之争及其当代哲学文化意义一、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美学近代以前,传统哲学只承认理性认识的知识别性。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表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识过程实际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且两者都具有知识性。关于理性认识的知识叫作逻辑学,关于感性认识的知识前人未有发现,也就无名可冠。鲍姆伽通借用拉丁语中Aesthetics为之命名,中文直译为感性学。鲍姆伽通相信,感性认识中最为完善的形态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审美。鲍姆伽通关于Aesthetics的理解只是他独特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却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构造其庞大美学理论的直接楔机。众所周知,欧洲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大师几乎都谈论过美、审美或艺术问题,但却没有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建构完整的美学理论,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才真正将美、审美或艺术问题组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视为哲学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Aesthetics才最终被确立为美学。这既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将Aesthetics译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的根本原因。二,康德与黑格尔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美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存在着争论,而且他们的美学之争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正是他们的美学之争才为近现代美学注入了强烈而深厚的生命力并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1、美学研究对象之争。鉴赏判断力是一种以单称方式对具体存在实施普遍判断的主体判断能力。康德立足鉴赏判断力,将鉴赏判断力能够实施判断的对象和实施鉴赏判断主体都视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极其广泛,关涉自然、社会、心灵。黑格尔相信世界的客观存在不是先验公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其认识活动中给予证实、确认。证实、确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必有一个前提,即人必须要有认识世界的意识。正是在人的意识中,世界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渐被证实、确认。没有人的意识,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无法证实,世界是否存在就不能为人确认。因此,黑格尔将人类的共同意识称之为绝对理念,并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类共同意识的绝对理念不以个人感知和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全人类的,与个人的审美爱好、感知不同,艺术的产生、发展是客观的,它必然地传达着人类普遍精神,所以艺术是绝对理念的一部分,属于人类心灵的展开。黑格尔坚持美学作为哲学的有机方面,只能研究作为绝对理念的艺术。康德黑格尔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昭示了他们对美学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也内蕴着他们给予美学的不同理论份量。2、美的本质之争。美的本质是最具哲学性质的美学基本问题。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不仅表示出不同的美学观,而且显现出不同的美学方法论。康德用鉴赏判断力为美立法。他认为,美不是纯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纯主观意识,美不能简单地用主客观统一来描述。美源自人的鉴赏判断力。鉴赏判断力既是人的物质生理能力,又是人的意识功能,它是主体的能力。鉴赏判断力对存在之物实施判断时,对象的形式便成为美,而实施判断的主体所获得的主观感受即为美感。黑格尔则视美为绝对理念的某种存在方式和发展过程,认为绝对理念的存在有感性、理性、感性与理性统一三种基本方式,其发展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当绝对理念用感性来表现自身并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时,美就出现了。黑格尔明确给美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与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不同阐释,凸现了他们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异。在康德那里,美源自于主体能力。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关涉人的目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美源于鉴赏判断力,真源于知性力,善源于理性力,真、美、美三者相关却各自独立。这样美就成为人类主体多元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方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受个人的意识支配,是客观的。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可见,黑格尔对美的把握具有巨大的历史主义性质。不过,也正是这种客观性、必然性和发展性使美在绝对理念中处于从属地位。绝对理念的本质是真,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美从属于真。对美的把握就是对真的认识。所以黑格尔从不谈论美感而只说对美的认识,美在黑格尔那里成为认识真的一个阶段。3、艺术生命力之争。对艺术的态度与对美的理解密切相关。康德将艺术诠释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意志创造活动。这就意味着艺术是不同于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一般审美活动的特殊文化活动,艺术关乎认识、实践、审美又完全独立。艺术以理性为本,以审美为属性,以想象为形态,以意志自由为目的,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主体活动,并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发展。黑格尔则视美与艺术为同一,美的完善形态就是艺术。如此,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阶段。这个阶段特点是绝对理念尚不能以概念方式表达自己而只能借助感性的形式来显现。这样,形式在本质方面决定着理念的何种内容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被显现。可见,被艺术显现的绝对理念不是完善、全部的绝对理念。艺术只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所以,黑格尔断言:艺术最终要消亡,被宗教、哲学取代。康德黑格尔艺术生命力之争,直接表明了他们对艺术功能和价值的不同文化态度。显然,康德对艺术的态度更为当代人赞赏,亦更符合艺术的历史与现实。20世纪开始,当代哲学文化或明或暗地显露出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颠覆和黑格尔主义对康德主义的反颠覆。康德黑格尔对美学问题之争对当代哲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推进、加剧了当代哲学文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分野。人本主义哲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康德关注人的哲学视野、从主体出发的研究方法和试图解释现实人生存方式的哲学精神,并将这种哲学精神灌注于美学研究之中。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构造了美学体系,从而在20世纪形成了庞大多样的非理性主义美学文化景观。而当代科学主义哲学文化则更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启发,强调哲学的客观精神,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并将此种品格渗透于艺术研究之中,使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相互辉映,成为2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二,当代美学、特别是文学艺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哲学的变化、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代美学的许多重要学说和文学艺术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对此,康德黑格尔美学之争意义重大。康德从主体的立场出发,对美学艺术所进行的诠释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艺术。20世纪各种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不论流派、风格如何,究其理论底蕴皆与康德有关。而黑格尔的美学艺术理论通过别林斯基的宣传,早在19世纪末就对俄罗斯、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浸润着黑格尔的客观主义原理、普遍性原则以及对认识性的重视,显示出惊人的理论生命力并以某种意识形态方式进入哲学文化之中,成为其当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与黑格尔美学比较康德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即所谓审美判断力,而康德的审美判断也就是情感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先验原理,并充分论述了真、善、美及其关系问题,力图以审美判断作为沟通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的桥梁。康德认为,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是康德的一大贡献,因为他明确提出美是不同于真与善的“主体的愉快”,将美从真与善中区分出来;所谓主体的愉快就是一种不同于“知”与“意”的“情”,这个“情”又将真与善联结了起来,成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从而使真善美真正地统一起来,开辟了独立的美学研究领域。康德不是从实际存在中或客观现实中来寻求和研究美学问题的,他从其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把“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而正是在这一点,使其与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纠结联系在一起,所谓二者的联系主要源于此,所谓区别或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一点。黑格尔说,康德在研究人对现实的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许多范畴。“但照康德的说法,范畴却只是属于我们的,不是对象的性质,所以,他的哲学就是主观的唯心论。因为他认为自我或能知的主体,既供给认识的型式复供给认识的材料。认识的型式出于能思之我,认识的材料出于感觉之我”。(《小逻辑》)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概括。从此出发,康德全面展开了他关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在情感领域中是否也可以建立一种独立的先验原则,对于快与不快的情感和人的判断力,是否也可以成为先天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那里,判断力是与逻辑判断的理解力和理性不同的,它是关于感情的一种认识能力,康德称为反省的判断,即审美的判断,而审美判断就是对于个别事物表示主观态度的情感上的判断。康德认为,通过审美判断这座桥梁,可以把现象界和物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沟通起来。在这时候,康德运用了“目的”这一概念。他指出,自然界作为个别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是没有目的的,但把它作为整体,它就有目的了;同时,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自然的形式符合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性,也就是审美观。那么,康德审美观的内涵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主观认识的目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成为一种美感。康德著名的“主观的合目的性”,实质上就是指审美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当快感上升为美感,这时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换言之,受必然律支配的、无目的的、不自由的自然,在审美判断中,由于其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成了想象力飞驰的天地,具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性。正因为这样,必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得以沟通,并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都是理念创造出来的。美作为这一过程的一个方面,也是理念创造出来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理念。但存在于哲学逻辑里的理念还只是具有普遍性,美的理念却不同,它应该是理念,但却具有定性和确定的形式,从而显现为具体的形象。当符合理念本质的理念,自己实现自己于具体的感性形象之中时,它就取得了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对形象而言“,它本身在本质上正好显现这理念”,表现了理念的基本意蕴。在这里,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感性显现,仍然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并非具体的感性事物或具体的物质存在,但是,同时他指出:“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1卷),从而要求艺术家不拘泥于物质的自然,强调感性形象是心灵经过现实的基础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表明,黑格尔力图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理念与感性统一起来。正是这一点,把康德与黑格尔联结在一起,而又有所区别。
本文标题:比较黑格尔和康德美学之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