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以河北坝上为例内容提要: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生活、生态的矛盾与其自然条件、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战略等密切相关,从农牧交错带的特点出发,制定和谐发展型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是其理性的选择。作者进而探讨了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的特点及当地应用该战略的对策,希望对农牧交错带新农村建设有所助益。关键词:坝上农牧交错带和谐跨越式发展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我国的农牧交错带是一个东北起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地带,在400mm到200mm降雨量等值线之间。这一特殊的地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风和流水等外营力作用下,该地带存在着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中业已存在的荒漠化过程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显著加强。1近年来,频繁的沙尘暴也说明了这一点。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包括张北、康保、沽源全部及尚义、丰宁、围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8391km2,是河北省最贫困的地区。研究人类在这一地区的生存方式、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改善农牧交错带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保障我国中、东部平原地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一、坝上农牧交错带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矛盾及其成因长期以来,坝上农牧交错带的农牧民以农业兼牧业为生,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按地区发展水平来划分,张家口地区由1995年河北省的次发达地区,到2000年变为最不发达地区。2“七五”、“八五”期间,坝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7.3元、457.3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28.0%、43.9%。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华北地区的农牧交错带垦草种粮愈甚,土地垦殖率曾达46%,只重垦耕、疏于保护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牧草产量低下、灾害频繁等生态问题。该地区落后的局面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而且这些因素在其未来发展中还会形成严重的障碍。1、自然条件差,商品经济不发达,农牧民增收缓慢。坝上农牧交错带气温低、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400mm;耕地49.5万hm2,坡梁相间的地貌特征使机耕面积扩大的潜力小。气候极不稳定,经常发生干旱、霜冻、冰雹等灾害,据统计张家口地区春旱机率为36%-46%,夏旱机率为46%-56%,即每4年中就会有1年农业生产面临绝收的厄运。降雨在年际之间的波动较大,粮食作物和蔬菜的单产大幅波动。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小而全的“家”经济1本文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经费研究生教育项目——***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K-100520587,是其中农牧交错带“文明生态村”建设调查研究子课题的成果。2使农牧民的产品很难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售,加之文化水平低,他们不知道如何靠科技致富;家庭收入少、养老体制不健全,他们也不敢冒风险应用新技术。这种封闭性的生产系统阻碍了坝上与周边地区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农牧民增收缓慢甚至“谷贱伤农”。2、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其生产领域分工和经济发展。按照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包括自然、运输、劳动力、市场、集聚、社会、行为等七方面。农牧交错带的特殊地理区域使坝上没有像江南那样高产的土地,没有像西部那样丰富的资源,也没有像东部那样有利的政策、资金、技术等优势。在以往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该地区远离大城市,商品销售困难;目前“环京津生态圈”的定位更限制了当地对有色金属的开发。“九五”期间张家口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的平均增速为8.8%,分别和全国、全省、唐山市相差1.4、4.3和8.0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缓慢。当地财政收入主要靠农牧业,经济总量低,在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更难以为继。3、教育发展滞后,科技贡献率低。当地懂得农牧业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较少,张家口市企业科技含量低,2002年工业技改投资为10.2亿元,仅占全省的4.1%,比唐山市低16.4个百分点。3马铃薯加工、草业等都由于选种技术滞后,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4、忽视产业链的延长和配套,竞争乏力。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在不具备发展制造业优势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强调“工业立市”,重视畜群数量、播种面积、外资引进等可以用数量衡量的指标,但对农民和外资的投向缺乏引导,导致农民投资的盲目、分散和“飞地”经济现象,产业缺乏配套,不易形成合力提升地区竞争力。例如,在沽源县使用的马铃薯种薯中,可以外销的品种占1/3,其余都是鲜食、未经审定或已经淘汰的品种,全年产鲜马铃薯30000万kg左右,除5000万kg留种以外,80%以上是作为鲜食和饲料就地消化”,4加工和出口的比例少、档次低、经济效益差。实际上马铃薯深加工增值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以1公斤马铃薯为例,若加工成薯条、环糊精、膨化食品等可增值15倍—30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如何发展、农牧民如何致富奔小康、沙化的土地如何治理等问题交织成区域生产需求、农牧民生活需求和国家生态需求的矛盾。面对三大矛盾和困难,既不能甘于落后,也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在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走和谐跨越式发展之路。人的文明、生态的和谐最终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在分析农牧交错带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产业就成为逐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人民和谐富裕、生态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二、和谐发展型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理性选择对农牧交错带的特点进行概括是制定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一)农牧交错带一般特点分析1、土地广,适宜种植低温喜凉作物。农牧交错带一般人均耕地7.5亩以3上,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400mm-300mm,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夏季短促而凉爽。土质以栗钙土为主,土壤养分含量高,宜种品种以生长期短、低温喜凉作物为主。滩梁相间的地貌导致两类农田在土壤质地、类型、肥力上的差异,因此区域作物合理布局相当重要,莜麦等适宜生长在坡梁地,蔬菜由于需水量大,适宜生长在滩涂低洼地。2、农牧交错、区际交流便利。农田与牧场交错分布形成了坝上基本的地表景观,春小麦、筱麦、亚麻、马铃薯、甜菜等喜凉作物及牛、羊、马、猪等畜种构成了区域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生物类群。千百年来,伴随着农耕与游牧的相替消长,种植业与畜牧业两类生产系统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也日趋频繁,两个系统更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就其与牧区的交往而言,农牧交错带紧靠我国呼伦贝尔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和坝上草原,可以利用牧区廉价而丰富的架子牛和架子羊进行冷季异地育肥,或为牧区寄养牲畜及提供干草和草粉;从农牧交错带与农区的往来看,农牧交错带紧靠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玉米产区,可充分利用玉米带的饲料资源发展高效畜牧业。5逐步发达的交通使这些地区与大城市物流交换便利,例如沽源县距北京300公里,当地生产的错季蔬菜可以填补京津市场,获得较高的收益。3、污染少,无公害。在农牧交错带,大中型工业企业少,污染少;牧业生产使农民有较多的生物有机肥可以施入耕地,作物施用化肥量低,“1998年,坝上化肥施用量为29.5kg/hm2,仅为同期河北省的9.9%,全国的11.2%”。6这些地区生产的无公害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4、劳动力资源丰富。农牧交错带农作物一年只种一茬,农牧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农闲季节。例如沽源县的11.6万劳动力中每年的剩余劳动力约6万人,能为农牧产品深加工、县乡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劳务输出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5、文化交叉、融合,沟通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坝上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处于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这里在历史上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两种文化长期交锋、融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些特色和优势,坝上农牧交错带和谐发展仍要在农牧业上做文章,但不是传统的农牧业,而是走和谐发展型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之路。(二)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方向——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是在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由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通过产品链、增值链和信息链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系统。这些企业与机构均处于一个产业链上,呈现横向和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彼此具有紧密的共性与互补性,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共享,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成果通过“产业链”得到迅速推广,集群内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7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产业集群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梯度转移理论、4增长极理论,这四种理论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认为集聚效应和产业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然而,产业集群理论打破了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发展条件高要求的约束,强调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选择区域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加快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是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等待、跨越式而非循序推进的区域发展新路径,依托其突出的优势和广泛的适应性,在起始条件、经济基础、体制机制不同的地区,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产业集群的成长规律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农牧交错带在总体落后的形势下仍然可以培育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增强地区竞争力。坝上农牧交错带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少,更没有技术、熟练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东部的产业转移,靠制造业很难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反,这一地区有悠久的农牧耕作养殖历史,农牧民有较成熟的耕作畜牧经验。然而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下,农业广种薄收、牧业畜种良莠不齐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农牧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效益差。因此必须改变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科技的效益,延长产业链,参与市场分工,其发展方向就是农牧业产业化。由于农牧交错带特殊的环保功能,在发展农牧业的时候,必须注意环境效益;在选择产业发展模式时,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耕作和养殖方式只能是生态型的。为了增加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建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企业的发展需要原料、劳动力、政策、科技、管理等一系列要素,从而形成企业与农户、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的联系和交往。(见图1)图1农牧业产业集群示意图若只有一个企业,其运输、广告、交易成本会很高,而竞争力却很低,如果某种生产差异化产品的若干企业逐步集聚,则通行的市场规则、熟练劳动力市企业1企业2企业3农户1农户2农户3农户4科研政府中介市场5场、高市场知名度会逐步形成,区域竞争力也会增强,形成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生态农牧业产业集群战略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之上,以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关系为纽带,以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有限竞争为依托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该战略的特点是主要有:1、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该战略中,企业与农户是契约关系,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作物和畜产品生产。企业兼顾环境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会选择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好的品种;规范化、无公害的产品要求使农户不可能再沿袭广种薄收的种植模式,也不可能再继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能按照技术要求,精养精种。因此对环境的破坏会比粗放式经营小的多,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积极参与区际分工。在农牧交错带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发展战略,当地必须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几个具有地区发展优势、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种养,继而深加工。这样既能集中连片生产,发挥规模优势;又能集中精力搞好若干产业,增强地区竞争力;专业化分工使农户很快掌握某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3、以工业生产方式武装农牧业生产。农牧民按照公司提供的生产技术和品种进行生产,提高了技术、效益;公司收购农牧民的产品进行深加工,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降低了分选所需的工序和成本,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实现连续生产,产品质量提高,利润和税收增加。由于公司和农户的利益联动,农牧民通过
本文标题: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9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