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教学难点: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2.复习角。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教师加以总结,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3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复习回顾】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1)周长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的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2)面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长方形C=2(a+b)S=ab正方形C=4aS=ab平行四边形S=ah三角形S三角形=梯形S梯形=圆:C=2πrS=πr2。【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4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的特性及其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回顾】立体图形的认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4.长方体与正方体。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6.圆柱和圆锥。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课堂作业】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15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字母公式:S长=(a×b+a×h+b×h)×2S正=6a2S圆柱=2πrh+2πr22.复习体积的计算。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6课时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教学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按要求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图案教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变换)【归纳整理】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教师: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2)组织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2.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组织学生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在旋转方向上有几种情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教师小结: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时,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再旋转不同的角度。3.展示教材第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第三种几何变换——平移。(2)教师: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学生汇报,(只是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二是确定平移的距离。)4.你会按照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吗?提问:图形怎样放大?怎样缩小?【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7课时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归纳整理】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街区平面图。提问:仔细观察街区平面图,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内容?提问:街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0m)2.根据比例尺提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1)如果从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2)学生讨论路线。教师:这几条路线就是要走的路程,那怎样求出实际行进的路程呢?学生:先量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路程。(3)学生测量,汇报图上距离。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集体订正。提问: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距离?3.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出示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分别是哪几条?哪条路最近?(2)请你写出图上的七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上。(3)银行在小明家的什么位置?小明家在邮局的什么位置?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小结:先横着看,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看,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两个数用“,”隔开。【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8课时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1)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教学重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难点: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揭示课题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2.引入课题【整理归纳】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学生可能回答:(1)身高、体重(2)姓名、性别(3)兴趣爱好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填好统计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19课时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2、过程与方法: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选择的选用统计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统计意识。教学重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教学重点:各类统计图的特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如何设计调查表,今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制作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统计图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2.教学例4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组交流。重点汇报。如:从扇形统
本文标题: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0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