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北京。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奋力开拓新局面的重要会议。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决定》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有新概括,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对《决定》精神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2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高度重视文化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任务。这项任务,我们今天仍然在加以强调和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荡涤旧中国在文化领域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3有纪律,今天依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得出的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续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两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决议,中央还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4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从思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5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一,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精心部署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编写出版专题性理论学习纲要、学习读本,组织大规模宣讲活动,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理论大众化,制作《百年小平》、《航标》、《旗帜》等一批大型理论专题片,连续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通俗读物,推出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及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新编译出版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完成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编教材和14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得到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5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吝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主线,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会到新闻宣传报道之中,使之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我们抓住重大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坚定了千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我们精心组织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决策部署的宣传,加强和改进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认真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新闻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双百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红色旅游,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问题,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共识。第三,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艺战线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新期6待,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526部,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均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居世界第二位,长篇小说出版总量达到3000部。我们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舞台艺术精品、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华大典》、民族精神史诗等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规划创作生产一批能够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我们积极推进文艺内容形式、题材、体裁的创新,着力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涌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主旋律作品。我们组织开展“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94JN}}连心”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创作生产适合基层和农村的文艺作品和出版物,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加强文艺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评论工作,宣传推介优秀作品,抵制低俗之风,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第四,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体制改革之后,我国进行的又一项重大改革。2003年开始,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方针,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单位试点。2005年,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展开。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改革成效日益显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75%的行政村,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7映量达800万场,全国绝大部分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影视发行、文艺院团、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加快推进。在转企改制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总资产或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管
本文标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2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