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浅析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的艺术特色许华华摘要: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着重阐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作者在反思和追问中张扬自己的感悟、体验,并以灵动的语言作为载体,传达给广大读者。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特色当代文坛,说到散文,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我读过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非常喜欢。读他的散文时,我能感受到文字中涌动的智慧和思考,和那扑面而来的沧桑与厚重,自己与那些文字产生了共鸣,读完后更是感觉回味悠长,像是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胞都接受了一次文化洗礼。这种感受是从未有过的,读完后也都想写点什么,却又不敢轻易动笔,只怕我的想法粗浅,文笔稚嫩。这一次,终于拿起了笔,于是就有了这篇论文。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传统散文文体模式的束缚;视角独特,有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散文中融入小说元素;语言灵动。一、对散文文体模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很多人认为是一段清丽优美的文字,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对散文的定义也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但是余秋雨的散文却从这种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走了出来,他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一)篇幅宏大读余秋雨的散文,对他散文宏大的篇幅印象深刻。《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江南小镇》有9000多字,而《风雨天一阁》竟有16000余字。他的《山居笔记》更是篇篇大手笔:《一个王朝的背影》10140余字,《苏东坡突围》15600余字,《流放者的土地》20200余字,《抱愧山西》24960余字。从篇幅上来说,他的散文更像是中篇小说,这是读其他散文所没有的感觉。同传统散文相比,他明显打破了篇幅短小的束缚,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作者有了充分的发挥余地,把许多过程长,容量大,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融入其中,铺展开来,让人读起来充分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感觉到荡气回肠。(二)更为豪迈的情怀散文大部分描写的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给人感觉清丽有余,但厚重不足。余秋雨的散文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他写的散文大部分表现的是历史悲歌、人生苦难、现实矛盾。他思考的都是历史、生命这样沉甸甸的问题。在他的散文中充满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情怀,他笔下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给人雄浑、苍凉、广漠的感觉。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景观把读者的思绪又引入历史,让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感叹。这些体会,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的任何一篇中获得。例如《道士塔》中作者写道:“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来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下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2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1]”。读到这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愤慨、痛心、无奈。我们好像听到作者痛心疾首地拷问:“堂堂佛教圣地怎能让一个愚昧的道士看守?中国这么大竟容不下几卷经文。”是啊,中国的灿烂文化就这样流失,太可惜了。如何真是被侵略、被抢夺也不会这样难过,这是中国人自己不要双手送给人家啊!所以作者说:“我好恨”我想不只作者在恨,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恨。整篇文章中处处都能看到作者追问历史的影子,都能听到作者“我好恨”的呐喊。作者把中华民族的伤疤揭开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历史还值得我们骄傲吗?造成这样的遗憾我们自己没有过错吗?作者的语言是轻松的。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无奈。一种民族屈辱感充斥其中。让我们也想随着作者发出“我好恨”的悲愤呼喊。别人看到的是风景,作者却在反思在追问,这样的情怀不能不让人惊叹。又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它终于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一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2]”。《阳关雪》写的是作者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通过对阳关景物的描写,作者想到了历史上的文人、将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状态,而阳关载负着太多叹息,坍驰了,终成废墟。作者通过一处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站在阳关,虽然也是写景物,但是整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今怀古的豪迈情怀,读起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苍桑的历史感。余秋雨的散文没有小家子气。是一种“大散文”,他的散文告别了许多世俗的风物,而是另辟奚径,展现现实矛盾、历史屈辱。因此,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文章中处处都透露出慷慨豪迈的情怀。正是这种慷慨豪迈的情怀形成了他散文的鲜明旗帜。(三)读者面广的大众散文传统散文很多因为太清丽,太雅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人民大众对他们的印象更多是像教材。好象它们是专供文人欣赏而与大众无缘的纯文学的东西。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小说看得不少,而散文却实在看的不多。茶余饭后想捧起一本小说,却怎么也想不起看哪本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却不同。读他的散文居然也可以让我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我身边的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的散文不再是只被文人学者欣赏评论,人民大众、平常百姓也可以捧起一本细细品味。然后带着一种炫耀似的口吻对别人说:“瞧,我也在读散文。”余秋雨拉近了散文与没多高文化程度的、最普通的人民大众的距离。这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很多能唤起人们认同的东西。特别是许多的历史题材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巨大热情。如整个《文化之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是南洋的垒垒丛冢。每一篇都没有离开历史,而中国历史每一个中国人总要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因此读者的队伍更大。二、独特的视角,强烈的忧患意识读余秋雨的散文,还经常能感受到他那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同样的事物看在他的眼里,呈现在他的笔下,总是能让人品出不同的味道。《都江堰》中他认为都江堰安比长城伟大的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3]”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是啊,长城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和阐释着中国,但它也只是如此而已,没有实用功能,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象这样的建筑办是门面,只是排场,不像都江堰那样滋养着中华民族。相比之下,确实没有都江堰那样的贡献。这一看法与普通大众的不同。只要是中国人提到长城没有不知道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老建筑,它是中国的名片,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的骄傲,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不轻的份量。而都江堰恐怕就远不及长城这么高的地位。但作者却偏偏否定长3城而肯定都江堰,这是因为作者看到的是它们的另一面,是它们的实用功能及作用。作者用独特的目光去看中国的山水古迹,似乎更加深刻、透彻。余秋雨看问题的眼光是独到的,他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是能引人深思的沉重的历史。历史是余秋雨散文的重要主题。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的痛处和痒处。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的辉煌和悲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了面对乡关的困惑、思考。这一个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的要引人思考的。在对这些历史痛处的阐释中体现了他突出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不是无关痛痒地叙述一番,而是在这些历史面前或感叹,或悲伤,或惋惜,或愤慨。例如《道士塔》、《莫高窟》表现出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五城记》、《抱愧山西》表现出对建设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表达了他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余秋雨的散文告别了浅层次的无痛呻吟的东西,是真正地以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的大脑在思考,他的散文篇篇渗透了他的真体验、真性情、真忧虑。三、融入小说元素很多人喜欢读小说是因为它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故事,或曲折离奇或神秘诡异,这些故事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兴趣。而散文往往因为缺少这些能激发读者兴趣的东西而让人很少阅读。但是余秋雨的散文却受到许多人的喜欢,我想这和他在散文中溶入小说元素是分不开的。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很多传奇色彩很强的故事。又要提到《道士塔》了,它通篇写的就是敦煌文物被愚昧的王道士廉价卖给外国人的故事。一个“穿着旧的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管着一个堂堂的佛教圣地。“他对洞窟里的壁画不满意就拎来一桶石灰把墙壁刷白,不经意间打开一扇藏满古物的洞门,拿出几件给县长看看,县长掂出了事情的分量层层上报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最后欧美的学者,只用了最少的一点东西便几次骗走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沉浸其中,好像跟随作者回到了中国历史上那最黑暗的一页,想拦住那骗走中国灿烂文化的车队,更想随作者呼喊“我好恨”,然后大哭一场。尤其是某些细节描写,更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第一遍石灰制得大薄,五颜六色还都隐隐呈现,农民做事就讲究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何不在这里搞上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塑造······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双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睛,还有胡子,像模像样[4]。”虽然作者的语言是幽默的但是我想每个读者恐怕都笑不出来,我们有的只有痛苦,我们也想大声呼喊“住手”!也有一些文章虽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但也能看出作者融入了故事的元素。例如《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细节描写,但是文章却可以说句句背后有故事。来看它的第二段“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崎岖,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吒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在炮火中做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天翻地覆[5]?”在这段话中,实际上说到了好几个故事:“秦淮八艳”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乞丐皇帝朱元璋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三两句话说不完;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让人愤怒的一段往事。作者没有写故事,但却句句都是故事。4除此之外,《风雨天一阁》写的是范氏家族几代人保护藏书楼的故事;《苏东坡突国》写苏东坡的一段遭遇故事;《柳侯祠》《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这一篇篇有了故事的散文趣味性更强,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余秋雨的散文被广大读者接受,喜欢。四、语言富有魅力读余秋雨的散文,吸引我的,不止这些故事,还有他的语言,他的语言既不娇柔造作,又不高谈阔论,具有特殊的魅力。(一)富有深意,引人深思《白发苏州》的结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6]。”现在的苏州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影子,似乎还是历史上那个承载着
本文标题:余秋雨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5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