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全国各地名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4)
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4)一.选择题2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6.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B.朱熹、李贽、黄宗羲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27.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B.人文主义精神C.自由公正意识D.天赋人权思想28.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29.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数量B.原料C.生产目的D.生产方式30.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A.14世纪的文艺复兴B.16世纪的宗教改革C.1688年的“光荣革命”D.18世纪的启蒙运动31.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32.“(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33.“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34.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3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39.2013年以来,欧美国家不断暴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国家削减财政、减少福利开支,另一方面各国又面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难题,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反思。阅读材料: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1)依据问题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2)根据问题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40.2013年6月习近平在访美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双方寻求共同主导全球新秩序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同学关注“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以下是其搜集的探究材料: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新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1)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2)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参考答案:24-35BAABCDBCBDDB39.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等。(任答3点即可)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答2点即可)40.答案(1)《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邦联条例》等。(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2)原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主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二战后,苏联势力增加,但不足以抗衡美国。(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趋势:由敌对走向缓和。(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3)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核扩散问题等。(答出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4)可以从史学研究方法方面谈启示:如放宽历史视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可以从美国的发展历程谈启示:如从思想观念和传统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方面谈;从减少对抗,合作共赢角度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本文标题:全国各地名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模拟精选历史试题(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7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