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6)
1我与课程改革同行苏州高新区教研室顾晓白2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实验经验和存在问题教师和新课程实施3理想的课程管理者的课程实施的课程获得的课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社会各界的关注师资培训教材的多样化与高质量配套政策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评价制度学生的主动参与4课程改革的三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5课程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理念和方式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7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9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新课程内容10多课程内容多——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多——作业多——考试多11课程内容偏——偏于知识传授——偏考试科目——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偏12旧课程内容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与学生生活脱节。13变革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14教学方式和工作重点的转变传授、灌输——引导儿童主动学习讲授——观察、倾听、指导、帮助权威的控制——民主平等的合作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支持性的环境15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1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革评价理念和方式17评价的误区评价目的指向筛选和选拔注重结果方式单一以教师为评价主体18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9新课程新在哪里(一)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20新课程新在哪里(二)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21新课程新在哪里(三)新课程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22新课程新在哪里(四)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索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3新课程新在哪里(五)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24新课程新在哪里(六)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25新课程新在哪里(七)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26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学习范畴明显扩大;师生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27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一)科学的改革方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28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的重点;29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三)重视对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和评估监控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必不可少的保证;积极的社会宣传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持。30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教学•评价•办学条件•政府重视程度•配套政策•专业支持•社会环境改善•师范院校改革等31值得重视的问题(一)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因此,在重点工作部署、宣传、制度化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要有稳定有力的支持。32值得重视的问题(二)工作进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思想观念、措施保障、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区教材选用制度不落实,影响了教材的公平竞争。33值得重视的问题(三)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考试评价、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教师培训、经费支持、师范生培养等方面与新课程要求不配套。34新课程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关于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落实中遇到的问题,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35新课程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等等。36课堂教学对话中的问题对话“问答化”对话“汇报化”对话“游戏化37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一有问题,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中讨论;有些问题有讨论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时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讨论而各行其道,等等。38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偏向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这是一种没有广度、缺乏厚度的“惰性参与”“假性参与”39学习方式转变中的问题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指导,合作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40结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41教师面对巨大挑战(一)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热情和信心形成挑战: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而废?考试评价能否相应改革?家长社会是否理解支持42教师面对巨大挑战(二)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的差异性不断困扰着教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教师面对巨大挑战(三)如何处理好教案、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关系;如何实现在大班额情况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44教师面对巨大挑战(四)如何处理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发挥教师作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与部分学生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缺乏“实效性”之间的矛盾;45教师面对巨大挑战(五)如何处理好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创造性地因地制宜使用教材和新课程配套资源相对不足间的矛盾。…………………46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课程与课程改革的意识47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新的课程环境的形成新的课程问题的处理新的课程技能的学习48实现教师关注的升华从关注认知过程到关注人的整体的学生观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49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书匠——实践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师要学会指导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0课堂行为的改变教师在哪里?走近学生干什么?课前准备什么?选知识与设情境?教师在做什么?学生在做什么?什么是有困难(成功)的教师?什么是课堂表现好(差)的学生(讲课——听课的活动系统)51适应新课程的专业性评价减少冲动减少否定52新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好课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53老师,请问一问自己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您直接“给”的吗?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您教师角色如何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您是怎样整合三维目标的?54建立新形象自主自尊自信自豪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时期教师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人55重建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关系新教材使用中的师生关系新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5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实质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研究以实践工作者为主体•目标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学习与专业引领57新课程对教师的影响教师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将进入新的课堂生活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58在新课程中焕发新的生命专业生命社会生命生活质量59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7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