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兽医传染病总论讲义
绪论一、动物传染病学概念(5分钟)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防制措施的科学。研究内容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5分钟)(一)影响人身健康(90年代英国疯牛病,FMD)(二)经济损失1.大批畜禽暴发传染病死亡,直接损失惨重;2.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如产蛋量、产乳量、产毛量、膘情、产仔数等);3.影响外贸出口(97年台湾FMD,98年香港禽流感);4.防治、检疫、封锁工作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三、发展史(10分钟)1.早期观察、探索病因和防治办法。2.实验、创建时期:(以Pasteur和Koch为代表)。3.现代成熟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病毒培养、无特定病原动物、抗菌药物、生物制品在兽医工作中的应用,使动物传染病学无论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都获得了很大进展。四、我国的学科成果(10分钟)1.马牛羊传染病牛瘟陈凌风、袁庆志等研制了牛瘟兔化弱毒、山羊化兔化弱毒、绵羊化兔化弱毒等疫苗,1956年消灭牛瘟。牛肺疫吴庭训等1958年研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马传染性贫血沈荣显等1967年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是国际上唯一的活疫苗,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它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2.猪传染病猪瘟结晶紫疫苗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效果明显。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955-1956年周泰冲等研制而成。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3.家禽传染病方定一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小鹅瘟,此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4.小动物传染病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兔的传染病。解放军军需大学应用空斑纯化等技术,选育了口服免疫的狂犬病弱毒株SRV9。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五、学习内容和方法(10分钟)主要内容:总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及消灭措施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各论:各种传染病的特性、历史与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制)措施等,掌握重要的常发常见病。主要方法:1.学好有关课程和理论;2.联系实际,多看、多想、勤于实践;3.善于进行比较鉴别;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第一节感染与抗感染免疫一、感染(15分钟)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的结局有几种可能性:第一,被机体迅速消灭并清除;第二,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甚至死亡;第三,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相对平衡状态。感染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病原本身的特性(致病力和毒力),也与动物的遗传易感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环境因素有关。二、感染的类型(30分钟)1、按临床表现分:①显性感染:具特征性明显临诊症状②隐性感染: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过程显性感染的两种特殊类型①顿挫型: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已消退②一过性:开始症状较轻,未发现特征性症状即行康复2、按感染部位分:①局部感染:病原体被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②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病毒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3、按病情缓急程度的差异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最急性:通常将病程数小时至1d左右、发病急剧、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明显的感染过程。急性:将病程较长,数天至二三周不等,具有该病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亚急性:病程比急性感染稍长、病势及症状较为缓和的感染过程。慢性感染:发展缓慢、病程数周至数月、症状不明显的感染过程。4、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5分钟)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某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5.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5分钟)单纯感染:将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原发性感染: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引起机体的首次感染过程。继发性感染:当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协同感染: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则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6.持续性感染:入侵病原与机体的斗争处于平衡状态,感染动物可短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3分钟)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慢病毒感染:指那些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7、按感染动物转归结果:良性、恶性(2分钟)8、按病原体性质: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等(1分钟)9、按症状的典型程度:典型和非典型感染(4分钟)三、抗感染免疫(20分钟)(一)非特异性免疫:1.屏障抵抗力:体表屏障;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2.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3.其他抗感染因子: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特夫素和细胞因子等。(二)特异性免疫1.局部性免疫:分泌型IgA(SIgA);2.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机体的免疫抑制与化学药物、微生物、营养状况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相关。两种途径:感染细胞;诱导免疫抑制分子的产生等。免疫抑制状态可导致感染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生和分类一、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特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血清学诊断基础)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传染病发展阶段(15分钟)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至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意义: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前驱期:一般性症状出现(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明显(发病)期: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每一种病可能有不同,对诊断有帮助)。转归(恢复)期:出现康复、死亡或慢性化等;视致病因子和机体免疫力双方矛盾斗争的情况而定。三、传染病的分类(20分钟)(一)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等。(二)按动物的种别分类: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等。(三)按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分类:全身性传染病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传染病等。(四)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1.我国根据动物疫病的危害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分3类。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三类疫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该类疫病多呈慢性发展状态,采取检疫净化、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2.国际兽疫局(officeInternationalDesEpizooties,OIE)将动物疾病分成A类和B类。A类疾病:指超越国界,可快速传播,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危害,并对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疱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裂谷热、蓝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B类疾病: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疫病。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5分钟)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动物1、传染源概念: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机体。1.患病动物: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2.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潜伏期携带、恢复期携带、健康携带2、传播途径定义: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体所经途径。(1)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进行的横向传播。A、直接接触传播(无外界环境因素参与):B、间接接触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经传播媒介与易感动物接触引起的传播;空气、饲料和饮水、土壤,活的媒介物。(2)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A.经胎盘传播B.经卵传播C.经产道传播,病原体前行或胎儿后行3、易感动物易感性:指动物机体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等内在因素、免疫状态决定的。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二、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10分钟)散发:散在发生或呈零星发生,发病数不多且无规律;(群体免疫水平;隐性感染率高;需一定致病条件)地方流行性:发病数较多,且有地方(区)性;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范围广。爆发;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突然,范围局限在几个畜群或一定地区。大流行:往往是跨省、甚至于跨国性的。三、流行特点(10分钟)季节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中发病率升高。周期性:一次流行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度流行,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地方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疾病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年龄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年龄或在一定年龄中发病率升高。自然疫源性:病原体不依赖在人类和家畜中的传播和流行而得以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现象。四、影响因素(10分钟)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光照、风、雨、地理环境、动物种群等;主要通过对三个流行环节的作用而表现出来。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进步程度、生产水平、饲养管理、科技、文化水平、人类活动、法律法规等。第二章家畜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一节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一、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制定的原则(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传染病波及面广,危害巨大,一旦流行则损失惨重,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二)加强和完善防疫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动物保健和疫病防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建设,以规范传染病的防制。(三)加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开展流行病学乃至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监测,对实施有效的防疫具有重要意义。二、传染病综合防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疫病预防、控制、消灭和净化。(一)疫病预防:指采取一切手段将某种传染病排除在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的防疫措施。1、通过多种隔离设施和检疫措施等阻止传染源;2、通过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和环境控制等措施防止动物群体感染。(二)疫病控制:指通过采取各种方法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将其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加以扑灭的措施。1、患病动物的隔离、封锁、治疗、处理;2、紧急消毒处理;3、对周围动物进行检疫和监测,以发现病原携带者。4、周围动物紧急接种;(三)疫病消灭:将一种或几种疫病在限定地区根除的措施。疫病消灭除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外,更受病原体生物
本文标题: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兽医传染病总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