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植物区系的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大规模发展,植被类型由常绿暗针叶林转变为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为主的高山草甸。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显示,末次冰盛期,冬季风极为强大、气候干旱寒冷,出现荒漠景观,说明第四纪冰川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石渠等地的影响是剧烈的,转入全新纪后气候回暖。磁化率、有机碳和中值粒径反映夏季风逐步加强。现代气候研究[。6]显示从1961--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部(N27.5。~35。,E90。~100。)冷源强度还是大于西部的,因此可以认为,尽管有气候回暖趋势。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以及较强冷源仍然使得东部地区气候植物区系发育程度较低。因为青藏高原隆升直接加剧了中亚地区的干旱化和青藏高原的寒化,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严酷,导致许多适合于在亚热带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无法在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生长。其具体类群的变化表现在许多具有亚热带残遗性质的属的数量明显减少,如油杉属、穗花杉属、榧树属、铁杉属和杉木属等,只出现在海拔较低、具有北亚热带性气候特点的文县和康县,而不出现在海拔相对较高、具有明显温带或高寒温带气候特点的舟曲和迭部。另一方面,具有温带和寒温带性质的云杉属和圆柏属所含种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海拔较高的迭部和舟曲,它们作为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构成了大面积的阴暗针叶林的特殊景观。第一、中亚分布类型的数量明显较少,而且只出现在海拔2300m~3400m之间。第二、具有泛亚热带性质的滇东北部和长江流域分布亚型,随海拔的上升,其数量明显减少,个别种和属最高只能延伸分布到海拔3800m;特别是具有典型亚热带性质的滇东南部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分布亚型的种和属,仅仅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第三、具有温带性质的横断山分布亚型的种和属的数量,不仅量大而且随着海拔的上升还明显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高寒温带性质的青藏高原分布亚型,只出现在海拔1500m以上,而且其数量增加更为显著。因为青藏高原隆升直接加剧了中亚地区的干旱化和青藏高原的寒化,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严酷,导致许多适合于在亚热带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无法在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生长。其具体类群的变化表现在许多具有亚热带残遗性质的属的数量明显减少,如油杉属、穗花杉属、榧树属、铁杉属和杉木属等,只出现在海拔较低、具有北亚热带性气候特点的文县和康县,而不出现在海拔相对较高、具有明显温带或高寒温带气候特点的舟曲和迭部。另一方面,具有温带和寒温带性质的云杉属和圆柏属所含种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海拔较高的迭部和舟曲,它们作为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构成了大面积的阴暗针叶林的特殊景观。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理论揭示了种-面积关系,从动态方面定量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隔离程度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破碎化的生境与岛屿的相似性,也丰富了物种保护理论。由于生物地理普遍具备“岛屿”的特征,使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适用领域具有普遍性,再加上这一理论的简单性,使其长期成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决定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是岛屿的面积及其隔离程度。现在,越来越多的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灭绝,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真实价值,并不应该只是为了保护几个即将灭亡的物种,而是要保护这些物种和它所栖息的特定生境,使其免受斑块化、片断化,或者说是岛屿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护好生物种群,使其免遭受人为灭绝的威胁命运,维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这样看来,该理论的应用前景及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另一方面,由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是物种数量变化的外在条件,也就是说研究的是在无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系统边界比较清晰的生态系统中,制约物种丰富度及其稳定性的生态因素和机制。但是当前,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宽阔,其外延性也越来越多的得以体现,对生境的干扰性也越来越严重,但此一方面,就使得该理论的局限性日趋显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保护物学发展过程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着很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由于自然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对生境干扰的程度加深,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也受到了许多限制。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呢?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3迁地保护种群是否越大越好?不是,迁地保护种群数量应该适宜,不要过大或者过小。被保护的物种没有生活在原有的生境中,这就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而且迁地保护是由人主导的,那也就势必会有其缺点的存在。首先,与野生种群相比较,迁地种群有较高的增值潜能和较长的世代间隔,理论上为了使遗传漂变降低到最低程度,每个奠基者都应在迁地种群的每一个世代中贡献相同数量的基因,但由于个体的繁殖成功率不同,经过几个世代后,有些奠基者的基因频率上升了,另一些奠基者的基因频率则下降了,这就对迁地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了影响。其次,动物作为一类高等生物,具有复杂而漫长的进化历史,对野生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同时自身也形成了固有的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代谢活动、行为特征。而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动物会有很多的不适应,而改变它们的行为,这对野生生物的研究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再有刚出生的个体在行为上容易受密切接触的另一个体的影响,产生追随模仿的这一个体的行为,这一行为模式叫印痕,而印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仅在声明早期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一旦形成,将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变,并可能影响个体成年后对配偶的选择,而在我们迁地保护的过程中这一方面会被忽略,就如我们参观的大连森林动物园,老虎幼崽和狮子幼崽就被养在一起,这对他们印痕形成的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再有就是人工饲养环境中是不存在天敌的,这对他们对天敌的识别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又是一大影响。最后,迁地保护中物种的数量过多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在总体上市负面的。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漫长进化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地带性分布还是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都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各个自然地带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陆地气候带发生迁移,相对滞后的生物地带迁移容易使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部分种群的灭绝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也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冰川和极冰融化,海水膨胀,致使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一25cm。到2100年若气温升高1一3.5℃,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巧一95cm。海平面升高首先要淹没沿海低平地,迫使生物向新的生境迁移,物种的灭绝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人侵现象也使生境发生改变,引发物种迁移或灭绝现象。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由于全球变暖,局部地区干早化趋势明显,干旱化伴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水分和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产量降低,能供养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个体由于饥俄而死亡,物种的灭绝根容易发生,而个别物种的灭绝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又极易导致连锁性的灭绝事件发生。总的来说,地质史上气候波动的周期远比现在生物经历的气温升高时间长,所以生物有适应变化的足够时间(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以前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变暖会减弱生物多样性不同,从长期来看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短期的气温升高会使适应性差的物种由于难耐“高温”而死亡、灭绝。
本文标题:保护生物学作业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9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