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八(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课型:讲读课执笔:曹海英审核:八年级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3、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资料参考】1、简介“新闻”:(1)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2)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B.特点:、、简明性。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2、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磅.()礴.()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锐不可当:。业已:。绥靖:。溃退:。阻遏:。要塞:。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题:导语:主体:3、探究新闻的内容。(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4、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二、问题探究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三、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1、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2、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课后练习第二题(1)(2)(3)(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四、学完本文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我的疑难:八、语言表达训练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例文]3月3日上午,我校召开学雷锋、创“新三好”签名宣誓大会。2000余名学生在“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密切相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我校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把“合格加特长”“勤俭加孝心”“公德加责任”作为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了创“新三好”的活动。学校在活动中拓宽评选面,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中32班同学为家离校较远的一位患病住院的教师熬药,送到医院,长达半年;柳涛同学放学途中遇到一幼童从高处掉下摔伤,立即送到医院,使幼童及时得到抢救,脱离危险。创“新三好”活动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同学之间不仅比学习,还比心灵手巧,比文明礼貌。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骄”“娇”二气少了,同情心、爱心增强了,生活处理能力提高了。新闻两则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5.《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第二课时二.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2.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3.(1)实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共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数量多战线长气势大胜利大(3)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4.1、(在人民解放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南阳为古宛县----多是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3、(在过去一年中----敌仅余十座)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4、(去年七月----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22.陋室铭导学案课型:讲读棵执笔:曹海英审核:八年级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疑难词句,领会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铭”的特点。2、理解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资料链接】1、作者及文体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洛阳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的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到和州做官时在任上写的。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圈出文种押韵的字。2、关于托物言志书本p168【课前预习】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馨()鸿()牍()2、疏通文意:结合《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释加点的字词。【学习过程】1、作者为自己的陋室作铭,你认为作者的陋室陋不陋?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句?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3、文章中列举了诸葛亮、扬雄这两个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4、作者列举古圣贤的居室有何用意?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学习疑问】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材料链接】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2.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前预习】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蕃()颐()濯()淤()涟()蔓()亵()噫()鲜()有闻2.疏通文意:结合《课内外古诗文阅读》p8【学习过程】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
本文标题:八(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0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