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计划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八年级共44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靠。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学习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学习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7.实行目标分层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因材施教。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五、学习进度表周次内容课时数1《桃花源记》《短文两篇》62《核舟记》《大道之行也》53《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64《三峡》《短文两篇》65《观潮》《湖心亭看雪》56《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检测67《新闻两则》《芦花荡》68《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39第一单元作文检测510复习检测311《阿长与山海经》《背影》612《台阶》《老王》313《信客》第二单元作文检测614《中国石拱桥》《桥之美》615《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516《说屏》第三单元作文检测617《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6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419《落日的幻觉》第四单元作文检测7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文言文阅读①阅读方法:⑴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⑵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⑶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⑷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②基本技能:⑴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⑵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⑶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⑷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③基础知识⑴一词多义、通假字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④古文体裁⑴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⑵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⑶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第一课时授课过程: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一、检查预习的情况。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三、合作探究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导航1、辩明字音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2、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欣然规往:二、自主学习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采访一、对象:桃源人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二、对象:武陵渔人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4、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5、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甚至不是县令)6、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五、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背诵课文阶段指导背诵: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行踪,然后再进行背诵。巩固练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1、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5、(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4)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2、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响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造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造句:4、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8、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教学后记:22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2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