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教学要求: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二、结构分析:“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三、内容点析: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拿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3、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进行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四、重、难点突破:其突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由图了解,论证,深化内容。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教学要求:1、通过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争布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学会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区等,使学生明确地理形环境的巨大差异性。3、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明确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下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结构分析:“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在要素其内容是并列的,但其二者与“季风气候显著”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三、内容点析:1、“南北气温的差异”:课文从图2.13、2.14着手,让学生读出冬夏我国温差状况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在于纬主差异夏季普遍高温在于纬度及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日照时间长的原因,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其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原因。通过图(2.15)掌握5个温度带的划分,及各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分布。活动讨论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建筑影响。2、“东西干湿的差异”:通过读图2.16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明确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了解干湿区划分的依据读图2.17了解各干湿区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活动是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季风气候显著:读图2.19、2.20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风向,及其特点进一步明确前面“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季风气候在气湿和降水分布上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重难点突破:引导学生阅读图总结地理现象,前后知识连贯、融记贯通,深刻掌握知识点。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一、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统计资料认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结构分析:三、内容点析:1、众多的河湖:用图突出内外流河面积的差异,突出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图文叠加分析得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河流的差异,(3)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掌握。2、黄河的治理:从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入手,告诉学生其丰富的水力集中在上中游,其巨大的贡献还在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其资源(灌溉)。分析黄河成灾的原因;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忧患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治理措施。3、长江的开发:长江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段划分,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等优势,长江水能开发利用不足,目前干支流治理及开发利用现状,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长江的巨大带动和幅射作用,明确长江开发的重要性,并发长江的开发献计献策。课文内容为1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埋下了伏笔。四、重、难点突破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掌握其地理要素,引导综合地分析、研究习题,拿出切实的措施。重难点突破及典型课例分析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支撑着整个地理教学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通过精心的设计突破重难点作为每节课设计的出发点。现将教学中的个别环节的体会浅谈如下。1、注重地图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直观的学习地理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地势三阶梯演示、地形图、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季风示意图、长江图、黄河图、长江干流剖面图等)一幅地图基本上囊括了大部分知识点。地势三阶段示意图2、到中国地理部分,我们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爱自己祖国的幅员辽阔,爱自己祖国的地形、河流等。在这单元教学中,我运用的诗词对学生进行了知识和情感的教育,效果不错。如在地势这一节,首先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河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诗句引入了课题。在黄河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每人一首《黄河颂》大声的朗读,使学生走入了黄河的世界,渴求揭开黄河的面纱,学生带着对一条河流的好奇,给河流赋予生命。同时感觉到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激发的是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长江的教学中,听并朗诵《长江之歌》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地理知识不单是枯燥的专业述语,它时刻的提醒学生,我是中国人,我应该并必须热爱这片土地。当然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3、改变教学方式的尝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不管一节课怎样设计,最终还是老师在讲,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探究也好,活动也好,其实还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让学生自主读书、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处理,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最终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带着疑问走出课堂,学生会有一个主动学习的饿意识。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要考虑部分学生根本不看书、当然也就没有问题生成的情况,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何让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力和火力,是我在研究的小课题。这一阶段我收获了几个问题,觉得很有价值,如:京杭运河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划分河流上中下游分界线有没有具体的依据?如长江和黄河有没有支流连在一起呢?问题出现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搜集资料,找到答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课堂上处理随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我。4、乡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中5、一流教师教思想,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三流教师教知识。有时候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没能成为三流的教师,连最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教会学生。更谈不上能力和方法了。其实仔细揣摩这句话,有他一定的内涵在其中,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单是知识,更应该是能力,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想。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上传:万小龙更新时间:2012-5-1812:54:42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经开实验万小龙2012-2-9一、学生基本情况本届两个班的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表现较为平稳,中层面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况,能够掌握简单的视图绘图能力。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能力在逐渐提高。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二、教学任务与目标:以《地理课程新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三、教材分析:本册内容共分五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其中,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和澳门是刚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在我国各省级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它们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自然条件优越,极具人才优势,经济发展更是独占第一;再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典型的热带植物王国。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它们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下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四、教学设想: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习,做到全批全改。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五、具体措施: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2、认真写好教案。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8、科学地安排教
本文标题: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4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