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傅兰雅人物概述生平经历傅兰雅的整个生平概括起来就是:早年在英国,中青年时代在中国,晚年在美国。从传播宗教开始,以传播科学结束。一、在英国:耳濡目染中国文化、穷且志坚学习科学(1839—1861)(一)生活:傅兰雅1839年8出生在英国肯特郡海斯镇。他的家庭宗教气息浓厚,父亲也热衷于传教活动,受当时的“中国热”影响,对打开中国国门、传播基督教很感兴趣,为了将来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他们家还一度用大米做为主食。这个偶然的梦想给儿子小傅兰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从小就爱读有关中国的书,在学校写作文时也总是以中国为主题。他日后能够下定决心前往中国,儿时的经历或许也是一个原因。老傅兰雅在传教上投入的金钱与精力过多,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使得傅兰雅没受到很好的教育。(二)教育:小时候——海斯的私立学校:常常因帮忙家务而被带离学校13岁后——圣雅各学校:在专供穷苦人接受教育。18岁时——海伯利学院:圣公会开办的一所师范院校,不少毕业生后来都成为圣公会的传教教师。在圣雅各学校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了小老师,这是英国1846年后推行的一种政策,目的是让出身贫寒而又有才干的孩子有机会积累教育经验,为日后接受正式的师范教育做好准备,受惠于这一政策,傅兰雅18岁时获得一等国家奖学金,进入伦敦海伯利学院接受师范教育。海伯利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宗教知识、礼拜仪式及教会史、基督徒信仰证据、语法与英国文学、历史、地理学等。不难看出,傅兰雅所受的并非现代科学教育,他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并不系统。(三)对傅兰雅的影响:1、傅兰雅出身贫寒,受到的学校教育也不够充分,这种环境培养出他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不依赖他人、力求上进的性格,后来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将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译介到中国,与他在这段时间里建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有关系的。2、对基础教育却非常熟悉,对于刚刚接触现代科学的清末中国,这样的人反而更有用处。3、傅兰雅从小接受宗教气息浓厚的英式教育,耳濡目染,对于如何将基督教与教育相结合相当熟悉,再加上他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这使得他对于如何通过教育传播福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二、在中国:历经半生推广西法,推动中国自强自富(1861—1896)(一)在香港与北京从海伯利学院毕业后,提供给傅兰雅的有两个职位,一个是在英国国内的文法学校教书,另一个是受圣公会的指派前往香港主持圣保罗书院的校务,为期两年。傅兰雅想留在英国,但由于与他竞争这一职位的同学实力更强,他只好退而求其次。1861年7月,傅兰雅抵达香港,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整个书院的事务和教授英语。他工作非常成功,书院在既无既定章程也无外界资助的情况下成功地把教育与传教结合起来,这是来华的其他新教组织都没有做到的。但傅兰雅可能一直都不满足于圣保罗书院这片狭小的天地,现在留存的最早的傅兰雅中文手迹内容是:我必有羊,非此牢者。这或许是傅兰雅真实心情的写照。1863年,为了学习中国的官话,傅兰雅接受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之邀。同年被英国圣公会接受为海外传教士。但两年后,因坚持与“行为不检”的未婚妻结婚,教会与其断绝联系。傅兰雅不得已转赴上海,出掌上海英华书馆。(二)主持英华书馆校务措施:1、他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认真贯彻董事会重视英语教学的办学方针,而极为淡化宗教意识的传播。2、他在英华书馆开设英语短训班和夜班,以便更好的适应洋务运动中对英语人才的需要。3、英华书馆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话、算学、司法、翻译、英文信等。在傅兰雅的主持下,教学活动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与基督教逐渐脱离了关系。评价:1、傅兰雅在英华书馆创办的短训班和夜班是中国英语成人教育的雏形。这是傅兰雅对中国英语成人教育的一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2、英华书馆是中国第一所提倡教授中国学生英文的在华教会学校,傅兰雅在英华书馆的英语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自英华书馆首次在教会学校设置英语课程后,各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陆续开设了英语课。(三)编辑《上海新报》傅兰雅于1866年11月接任主编,1868年5月,他因为接受江南制造局的聘请,辞去了该报的工作。《上海新报》创刊的目的是向上海的商人提供商业信息,但由于历任主编多数是新教传教士,它逐渐发展为一份重教化的综合性报纸。在傅兰雅的前任美国传教士伍德手里,《上海新报》已经开始刊载大量国际新闻,为西方文明和工业革命做宣传。傅兰雅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扩大报纸版面,突出新闻地位;传播西方科学知识;设图说专栏,扩大发行量。傅兰雅传播西学的行为通过《上海新报》引起了洋务派官员的注意,而且其中文水平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在《上海新报》担任编辑正是傅兰雅被清政府聘用的契机,同时,也是《上海新报》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在中国开展传教工作的合适领域。(四)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28年在傅兰雅同时负担管理英华书馆和编辑《上海新报》两份工作的同时,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总管徐寿曾多次请傅兰雅帮忙翻译西书,1868年3月,傅兰雅接受了制造局的聘请,开始了他与翻译馆28年的因缘,他终于得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稳定工作。他翻译西书百余部,天文地质、声光电化、植物博物、生理卫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介绍到中国来的西学新知的所有学科。不仅如此,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成员中也是译书最多,《西学书目表》统计到1896年为止的352种西书种,傅兰雅译作占125种,几乎占江南制造局出版书籍的1/2,这足以说明他的工作态度。他和徐寿一起制定的65个化学元素译名,有36个沿用至今。之后他与益智书会合作编译了一套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西方知识体系的初等教材《格物须知》,也算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1876年4月13日,经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联名保举,傅兰雅被清政府授予三品衔。傅兰雅译书的成果固然非常丰硕,但为此他在个人生活上的牺牲也非常大。他一直在妻儿分离的状态下生活,安娜病逝他甚至没能见最后一面。第二任妻子和儿女也是直到1896年他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前往加州定居为止才脱离分离状态。傅兰雅为中国的科学文化贡献良多,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实在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三、在美国:致力东学西渐、心系中国教育(1896—1928)1896年6月,傅兰雅抵达美国,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将中国和中国文化介绍给美国人,“西学东渐”变成了“东学西渐”,在中美之间建立起交流的桥梁。工作:1、傅兰雅是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区第一位系统讲授中国学的教授,讲授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风俗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等多个方面。2、1896—1903年间,他坚持每年夏天回上海帮助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3、帮助联系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事宜。4、他离开中国之后,还一直惦记着在中国开办盲人学校的事情。1911年,傅兰雅捐银六万两,在上海创建盲童学校,傅兰雅甚至还派自己最小的儿子到上海担任盲人学院的院监。傅兰雅在中国的35年,正是其一生最为宝贵的时光。而在他离开中国的30多年间,他虽身在美国,但是心却一直留在中国,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中国。他的长子傅绍兰和幼子傅步兰也都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加州生活32年之后,傅兰雅于1928年7月2日逝世,享年89岁。主要贡献傅兰雅长期致力于西书翻译与科学普及工作,为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西书翻译1、科目繁多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的28年间,翻译西书百余部,几乎囊括了当时介绍到中国来的西学新知的所有学科。2、数量巨大《西学书目表》统计到1896年为止的352种西书种,傅兰雅译作占125种。3、价值很高傅兰雅十分关注中文科学术语的翻译工作,当时英、美等国所出版的最新科技作品,向中国传播了世界最新的科技知识。这也契合了当时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需要。4、影响巨大译作影响了近代中国大批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曾“悉购江南制造局译书而尽读之”,其《大同书》受到了傅兰雅所译《佐治刍言》的影响。谭嗣同亲自拜访过傅兰雅,购买了制造局翻译的西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仁学”观。5、翻译科学致力于建立统一术语体系的人,他提倡科学译名应力求统一。例如他与徐寿合译的《化学鉴原》就基本确立了化学元素翻译时的命名原则。反驳了西方知识不能通过中文来传播的观点。二、科学普及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使用率不高,仅局限在一些制机器学校的学生学习使用,而且翻译的都是当时西方最新的科技作品,比较深奥,无法作为初级读物。为了向中国普通大众传遍西学,普及科学知识,傅兰雅在译书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一)筹设上海格致书院时间:1876年6月,格致书院正式开幕,性质:格致书院集博物馆与科技学校于一体目的:“一为学西国语言者,二为讲求格致实学者”。创办者:傅兰雅出任书院监督,徐寿为主管。书院初时并未学科:西国语言和格致实学等课程,学制为三年。由于经费、管理等问题,加之当时风气未开,格致书院在开办的前几年很不景气。甚至书院成了徐寿二家及他那些帮助看管书院的朋友们的私人住所。1886年,经傅兰雅采取措施。措施:1、书院实行课艺,每年分四季为课期,聘院外名流命题评阅,并捐款颁给优胜者2、请南北洋大臣,于春秋两季创行特课。这些活动取得了成功,使书院大有起色,刺激了西学书籍的销售,书院科学班的人数也有了增加。评价:格致书院具有教学、阅览、展览、科普等多种功能,不仅普及了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了科技人才,而且还传播了近代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二)创办《格致汇编》——第一份中文科学杂志时间:1876年2月9日目的:“传播通俗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这个国家的探索精神,从而使中国取得真正的科学进步。”把西方的格致诸书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科普杂志,初学者可藉为阶进内容:介绍已经翻译成中文的科学书籍和刊登关于科学论题的讲座笔记,即在中国传播科学知识和实用的信息。第二年增加了技术和制造方面的内容。特点:(1)与教会划清界限,不涉及传教之事;(2)不以赢利为目的(3)傅兰雅自编自营;(4)傅兰雅在《格致汇编》上特别开办《互相问答》专栏,为读者解析疑难问题(5)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评价:《格致汇编》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在封闭落后的近代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重任,对启发国人的格致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所介绍的进化论知识对维新派影响甚大,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的重要刊物。(三)开设格致书室——西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书店时间:1885年地点:上海三马路申报馆西隔壁第427号缘由:为了方便有识之士阅书。畅行格致经营范围:各种图书、地图、仪器;代制印字铜模、代刻精细图画、代卖印书机器。成果:因为格致之风盛行,好学之士多,销量巨大,书室发展到天津、杭州、汕头、北京、汉口、福州、厦门建立了分部。评价:格致书室的建立有利地促进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上海《泰晤士报》评论称:“格致书室是多年来中国青年学习西学的‘麦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渴求新知识的圣地。”人物评价一、他是一名“不合格的传教士”,因为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另辟蹊径。说他不合格并不是因为他对宗教没有热情,而是因为他不是一名教会所要求意义上宣传宗教的传教士,采取了不同于当时大部分传教士的传教手段,而这个手段在他看来能更好的促进基督教的传播而教会却不能容忍,于是抛弃了他。1、西化和基督教化大部分的传教士,都认定了必须先基督教化才能西化,但是在1860年以后,却有部分传教士认为,不改变社会和文化,要中国人大量地版依,还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必须先西化再基督教化,他们遂投身于协助中国西化改革的运动中。2、是否完全摒弃中国文化晚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主要传教对象是当时社会上的低下阶层,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动荡社会黑暗的一面的黑暗面:缠足、杀婴、盲目无知、贪污腐败教育泯灭个性等等。这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影响了他们的传教策略,以“异教主义”来一笔抹煞传统中国的道德伦理价值,要用基督教完全取代中国文化,但是傅兰雅在研读传统儒家的典籍发现中国理性和理想的一面,必须在“基督
本文标题:傅兰雅人物生平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5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