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儒学代表了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意识形态”是“指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或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维持、改造或者摧毁这个社会而采取行动的依据”。因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基础要能够存在、巩固和发展,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把人们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秩序内,而且还要有意识形态来论证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等制度的合理性,使人们‘自愿’(不管能否做到)地遵守制度,维护秩序”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等级社会寻找其合法性理论依据的过程。“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儒学正是基于其倾力论证了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理论特点,适应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国家的需要,使之能与政治权力相结合,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体系。这一体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依照等级结构的逻辑,或者说是按照意识形态的逻辑而发展,并赖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意识形态化的儒学的理论建构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人的道德发展为基点,论证了因人的道德成就而形成的道德等级的合理性,设计了“圣、贤、民”的道德等级秩序,并说明礼教是实现这种等级秩序的主要途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以现实中的“王”为出发点,对先秦儒学进行了理论改造,重新建构了儒学的理论结构。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德治”内容为核心,融合了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学说中一切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内容,全面论证了君主权威的合理性及其实现途径,构成了意识形态化的儒学的理论体系。一)论证君主权威的合法性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学中“君权天授”的思想,结合诸子学派的学说,论证了君主权威的合法性。他首先论证了“君权天授”的过程。二)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董仲舒结合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因此,君臣、父子、夫妻当遵守“三纲”之意,此为“王道”,而“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进一步指出“君为臣纲”为“三纲”之首,董仲舒论证王道三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以“五常之道”服从于君主权威,三)论证了等级秩序的形成方式在论证了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合理性的基础上,董仲舒论证了等级秩序的形成途径在于以礼教化。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的核心是以“三纲五常”重新确立和维护君主权威。其理论以三纲为经、五常为纬、教化为法、礼为内容,具体而微地建立了新的等级秩序的理论体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维护君主权威。这也正是汉代儒学得以意识形态化的真正原因。二、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西周的政治实践中所创造的理念在西周已露意识形态化的端倪,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完善和东周政权的起伏,致使这些理念在西周意识形态化的中断。一)礼仪先制——嚅学意识形态化的前奏严格意义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发生在汉武帝以后,但在汉高祖时期儒学已经表现出其在确立君主权威方面的能力。可以发现儒学所倡导的礼仪制度在维护君主权威方面的作用。由此,礼仪制度实际上开启了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进程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权力强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化从来都离不开权力对理论的强化,汉代统治者在接受了儒家学说以后,运用其统治权在上层建筑上对儒家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强化,促进了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其次,“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这种思想专制促进了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三)“春秋决狱”——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制度支持理论的意识形态化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以国家强制力的手段促进了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进程。首先,在法律规范建设方面强化儒家所提倡的等级伦理的要求。其次,在司法制度上建立了以儒家经义为指导原则的司法审判制度。汉代以“春秋决狱”的审判制度,确立了儒学经义在司法程序中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中国古代司法情理化的过程。以彰显儒家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最后,在法律解释上赋予了儒家经义解律的法律效力。这表明儒家获得了对法律的广泛的解释权,从而使法律制度成为儒学思想的载体。“春秋决狱”从其表象上而言,仅是儒家思想与司法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它是一种制度建设。一方面,它使中国古代的成文法在两汉时期的建设中,逐步地运用儒学的资源补充了自身规范的内容。另一方面,它通过司法活动与社会直接接触,将儒家的思想逐步地渗透到社会基层,使儒学通过司法的强制力量获得社会基层民众的“认同”。换言之,即通过司法活动的强制力量,使儒学获得了“社会化”。因而“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意识形态化最重要的制度支持。给广泛的社会主体屈从王权提供了道德上的依据,使君、臣、民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儒家的道德范式中了,完成了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君主权威的合法性的理论论证。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西周、先秦及汉代儒家所承继、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儒学理论,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古代理想的社会秩序形态,即等级道德秩序。儒学意识形态化以后从各个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一)使中国传统社会的立法目的确立为维护道德秩序,中国古代理想的秩序结构是道德化的秩序结构。它将在家族中因血缘的自然等级所形成的人伦尊卑秩序,扩大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等级秩序,这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泛道德主义的盛行,即道德意识极度扩张,侵入到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如经济、法律、政治、文学等,从而改变其他文化领域的特有性质与功能,将其他各种文化统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处于这种理论结构之下的法律自然也就摆脱不了服务于道德秩序的使命,成为等级道德秩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中国古代社会的立法以道德为本位,将法律纳入道德规范体系中,法律是因道德的要求而存在的,是等级道德秩序实现的工具。二)在社会调整规范的选择上以礼入法在汉代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与法律这两种社会调控手段似乎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从儒法之争就可见其矛盾的尖锐性。而到汉代儒家所建立的理论中,德与刑的矛盾则完全统一于“德主刑辅”之中了。在理论上,董仲舒以“阳主阴辅”的理论严密地论证了“德主刑辅”的合理性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轨迹,从中汲取并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今监察制度的借鉴(一)保证权力的独立性(二)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重视监察工作员的选拔与考核重视监察工作员的选拔与考核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轨迹,从中汲取并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和原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供今人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选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我便是产生了所谓的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下层人物进入统治阶级。这种社会流动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从而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活力和生机。同时,科举制时代的考试又是多层次的,多层次的考试,不仅对于保证选取人才的可靠性、正确性与客观性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也有一种抑制作用。此外,实行考选,对提高封建官员的素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渠道选拔目的在于保持社会各种势力的政治平衡。这种多渠道、分主次的选官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各层次的能动因素,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德才兼备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来看,其总趋势则是倾向于德才兼备。就以表面上看起来纯粹以才学取人的科举而言,实际上德行的因素无处不有,是科举考试全被封建道德说教所充斥,回避回避是选官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关于选任官吏的限制规定。即为亲属回避的一种形式;\保密保任比较有效地防止滥举现象发生,这对于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以及维护选政的公正廉洁,均有积极作用。储才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应汲取的历史教训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不仅有着许多宝贵的可供借鉴的基本原理,而且从中亦可吸取不少有益的历史教训。要点2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同变化及其原因①近代: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原因: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经济比较落后等。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有: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当然也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要点3中国近代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愚味落后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要点4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变化: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要点5影响中国近代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影响我国近代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外国侵略的需要;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③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④政府的政策影响;⑤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中,以及在维护电报权利斗争中对电报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要点7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作“地球村”?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显得越来越小了。所以把地球称作“地球村”。要点8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点9美国
本文标题: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6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