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教案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一、在流体中运动授课地点:教室、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硬纸、吸管、胶带、电吹风机、铁丝、纸条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作“鸟翼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实验探究——升力(1)提问:鸟儿能在天空中翱翔,依据鸟的原理而设计的滑翔机大家听说过吗?你知道第一个设计滑翔机的人是谁吗?连接滑翔机图片。学生回答问题,若可以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若不能回答,教师在图片的引导下,介绍奥托·李林达尔。(2)德国的奥托·李林达尔,是世界上公认的滑翔机之父(连接到李林达尔)。学生了解到滑翔机之父——李林达尔。(3)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一个鸟翼模型,观察气流对鸟翼有什么作用?鸟翼向上运动,肯定是有一个力作用在它上面了,而这个力呢,由于它有提升物体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升力”。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一个鸟翼模型,如教材图11-1-3在中间插一个吸管,将模型放在一个直立的铁丝上,用吹风机正对着鸟翼模型吹风,观察气流对鸟翼的作用;学生观察到鸟翼模型在气流的作用下,沿着铁丝向上运动。二、伯努利的发现(1)提问:这个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早在1738年,伯努利就发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不仅解开了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奥秘,也成了人类打开空中旅行大门的钥匙(连接到伯努利)。学生了解伯努利的主要成就。(2)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一张纸条,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如图11-1-4,纸条会怎样运动?学生动手操作,并回答:纸条居然飞了起来(这里和他们日常生活中以为只有吹纸条下方才会将纸条吹起来不同,引起学生好奇);提问: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流速和压强有什么样的关系(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要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我们来探究一下纸条上方的流速和压强;学生根据引导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吹纸条上方,导致纸条上方的流速比纸条下方的流速大;纸条上升,说明纸条上方的压强比下方小;纸条上方的流速大、压强却小,说明流速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让学生自己写出结论,写完后让他们对照书上相应的部分;(3)学生自己写结论,然后与书上的内容对比;(4)介绍一下“河流流线”的情况;观察实验室中模拟鸟翼周围的气流的情况(如图11-1-5)。学生观察;提问: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来解释升力是怎样产生的;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导致了升力的产生;升力是向上的,说明鸟翼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大;根据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知道鸟翼下方的流速比上方小;是什么导致了下方的流速比上方的小呢,当气流通过鸟翼时,下方的流速比上方慢;做个鸟翼模型,放在水流中,让同学来体验一下,学生在引导下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经过鸟翼模型下方的水流要比上方慢。(5)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写完后对照书上的相应部分。(5)学生自己用逻辑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结论,并和书上的结论对照。三、解释飞机的设计原理提问:(1)飞机和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列举出共同点(两支翅膀、头、尾等等)。(2)那飞机要升入天空,它的机翼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的?(画图)(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学生自己动手画图;飞机同样需要升力;飞机的成功是仿生的一个典型例子;飞机的机翼和鸟翼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四、生活中的“翼”看教材图11-1-6、图11-1-8和图片,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在空中,飞机、天鹅;在海洋中,企鹅、海豚、鳐鱼、深水飞机。你能想像它们的形状吗?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画了出来。五、发展空间我们通过图11-1-9某同学设计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来分析它的原理。学生回答。六、课堂小结1.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2.用这个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3.解释飞机和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行。七、作业活动手册的相关内容。【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制作飞机的机翼模型;在因特网或百科全书上查阅有关风洞的内容,并且用自己的话写一下风洞的作用。【教学反馈】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做为了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停地诱发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引导,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解决了问题。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怎样依据方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实验探究——浮力(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学生参与)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很久以前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学生观察;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学生举例;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1-2-2)学生思考;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写在笔记本或纸片上;(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1和重力的作用;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2、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F1和F2来表示F浮;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6)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得到的结论;二、浮力产生的原因(1)复习: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升力,作用在鸟身上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回答:升力是由于鸟翼上方和下方的压强差产生的。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以下是一种引导的方案,供参考)浮力与升力有共同的特征“能使物体上升”。学生类比回答;升力是由压强差产生的,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升力类似,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在卡片或笔记本上写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们整理思路运用类比法自己写出浮力产生的原因;(3)通过实验观察上下表面的压强差。演示实验:将两头带橡皮膜的直桶玻璃管竖直伸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现象;学生们观察到玻璃管下面橡皮膜比上面的凹陷得厉害;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你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有用的结论。动笔写自己的理解并与同学分享和完善自己写的内容;(4)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受到浮力了吗?(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一下)得出结论: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学生记录: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下表面的压强同时具备的时候才能产生浮力。三、课堂小结1.认识浮力,是一种能使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它的方向竖直向上;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的;3.得到一种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F1-F2。四、作业根据需要布置作业。【实践活动】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阿基米德以及死海的资料。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二)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盛有水的水杯、两端带有绷紧程度相同的橡胶膜的玻璃圆筒、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较大的铁块、食盐、小塑料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出浮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1)引导猜想: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2)强调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我们常常运用“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那么我们必须控制其他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进行探究,得到实验结果。的实验条件相同,我们用同一个物体浸入同一种液体中,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了。如果在不同的深度,浮力不变,•那么意味着什么?•也就是浮力不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把上面不同的检验猜想的实验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探究。(3)在探究结束后,总结出以上各个猜想的正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对照课本上的相关部分,看看自己写的和书上的表述哪个更好。(3)学生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4)启发学生明白“浸入液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密度”就是“排开液体的密度”,那么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表决)。学生表决,引发思考;二、阿基米德原理(1)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溢水杯、小桶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步骤:•先测出小桶在空气中的重力G1;•再测量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2;•将溢水杯的水正好接到刚好要溢出的位置,然后将小桶放在溢水杯的溢水口处;•将弹簧测力计挂着的小石块浸入水中,同时它排开的水通过溢水口进入小桶,这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3;•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这个时候盛水的小桶的重力G3。(1)学生动手做实验,记录数据,发现关系;实验记录表格见“备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写出自己的阿基米德原理,并与书上的对照,看有什么不同,比较哪个写得更好。学生自己比较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结论,写出自己的阿基米德陈述,与书上内容对照。(2)进一步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只装满水的小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学生自己描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且与书上对照。然后把这袋水逐渐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怎样变化?当完全浸没以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观察实验,学生解释为什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6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