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新人教版
1四川省自贡市富顺板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新人教版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读3、4、5段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是指什么?(《大学》里的“格物”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指获取知识。)(了解《四书》《五经》)2.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制度。”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平天下。5、第四段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的意思是探索。6.这3、4、5段文字的论点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8、概括3—5段的论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9.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10.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阅读6-13段1、第6段的作用:承上启下。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也是本段论点)3.第9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4、第11段中告诉我们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不愿动手。5、第12自然段,作者以己为例为了证明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7、“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指实验精神,实验精神的含义是:“不管研究科学……发现事物的真相。”8、选文13段论述的主题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心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本段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9、第13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10、“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11、“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8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