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材料连接新技术》学院:班级:姓名:先进陶瓷材料的连接陶瓷是指以各种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硅化物为原料,经适当配料、成形和高温烧结等人工合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这类材料一般是由共价键、离子键和混合键结合而成,键合力强,具有很高的弹性模量和硬度。陶瓷材料按其应用特性分为功能陶瓷和工程结构陶瓷两大类。功能结构陶瓷是指具有电、磁光、声、热等功能的陶瓷材料,从性能上分有铁电、压电、光电、声光、磁光、生物等功能陶瓷。工程结构陶瓷强调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其具有的耐高温、高强度、超硬度、高绝缘性、高耐磨性、耐腐蚀等性能,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陶瓷材料多相多晶材料,一般由晶相,玻璃相和气相组成。其显微结构是由和制造工艺所决定的。晶相是陶瓷材料的主要组成相,是化合物或固溶体。陶瓷中的晶相主要有硅酸盐,氧化物和非氧化物三种。玻璃相是一种低熔点的非晶态固相。它的作用是连接晶相,填充晶相间的间隙,提高致密度,降低烧结温度,抑制晶粒长大等。玻璃相的组成随着胚料组成,分散度,烧结时间以及炉内气氛的不同而变化。玻璃相会降低陶瓷的强度,耐热耐火性和绝缘性。气相是指陶瓷孔隙中的气体。陶瓷的性能受气孔的含量,形状,分布等的影响。气孔会降低陶瓷的强度,增大介电损耗,降低绝缘性,降低致密度,提高绝热性和抗震性。对功能陶瓷的光,电,磁等性能也会有影响。氧化物陶瓷:氧化物陶瓷材料的原子结合以离子键为主,存在部分共价键,因此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大部分氧化物具有很高的熔点,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特别是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在上程领域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氧化铝陶瓷:三氧化二铝为主晶相。根据三氧化二铝含量和添加剂的不同,有不同系列。如根据三氧化二铝含量不同可分为75瓷,85瓷,99瓷等;根据其主晶相的不同可分为莫来石瓷、刚玉-莫来瓷和刚玉瓷;根据添加剂的不同又分为铬刚玉、钛刚玉等。氮化物陶瓷:氮化物包括非金属和金属元素氮化物,他们是高熔点物质。氮化物陶瓷的种类很多,但都不是天然矿物,而是人工合成的。日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氮化物陶瓷有氮化硅(Si3N4)、氮化硼、氮化铝、氮化钛等。例如:氮化硅陶瓷:Si3N4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小,因此具有较好的抗热震性能;在陶瓷材料中,Si3N4的弯曲强度比较高,硬度也很高,Si3N4陶瓷耐氢氟酸以外的所有无机酸和某些碱液的腐蚀,高温氧化时材料表面形成的氧化硅膜可以阻碍进一步氧化,抗执化温度达1800℃。陶瓷的主要制备工艺过程包括坯料制备、成型和烧结。其生产工艺过程可简单地表示为:坯料制备、成型、干燥、烧结、后处理、成品。制备:通过机械或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坯料,在制备坯料时,要控制坯料粉的粒度、形状、纯度及脱水脱气,以及配料比例和混料均匀等质量要求。按不同的成型工艺要求,坯料可以是粉料、浆料或可塑泥团;成型:将坯料用一定工具或模具制成一定形状、尺寸、密度和强度的制品坯型(亦称生坯);烧结:生坯经初步干燥后,进行涂釉烧结或直接烧结。高温烧结时,陶瓷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及相变,如体积减小,密度增加,强度、硬度提高,晶粒发生相变等,使陶瓷制品达到所要求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烧结是指成型后的坯体在低于熔点的高温作用下、通过坯体间颗粒相互粘结和物质传递,气孔排除,体积收缩,强度提高、逐渐变成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坚固烧结体的致密化过程。工程结构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抗氧化、抗腐蚀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电子、能源交通等领域,成为经济和国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撑材料。但是由于陶瓷本身的脆性使其加工性能差,难以制成尺寸大、形状复杂的构件,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室温强度、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与陶瓷材料在性能上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补关系。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良性能,制造出满足要求的复杂构件,不仅能够降低成本,对陶瓷与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陶瓷与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的连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方法:陶瓷与金属的连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瓷与金属键型不同,难以实现良好的冶金连接;(2)陶瓷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大,连接接头容易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致使接头强度低;(3)陶瓷表面润湿性差,连接工艺确定困难。目前,关于陶瓷与金属连接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包括机械连接、粘接连接、钎焊连接、固相扩散连接、瞬时液相连接、熔化焊、自蔓延高温合成连接、摩擦焊、微波连接、超声连接等方法。钎焊是最常用的连接陶瓷与金属的方法之一,它是以熔点比母材低的材料做钎料,加热到略高于钎料熔点的温度,利用熔化的液态钎料润湿被连接材料表面,从而填充接头间隙,通过母材与钎料间元素的互扩散实现连接。普通金属钎料在陶瓷表面的润湿性较差,因而提高钎料在陶瓷表面的润湿性成为获得高质量钎焊接头的保证。陶瓷与金属的钎焊连接可以分为直接钎焊和间接钎焊。直接钎焊又叫活性金属钎焊法,是在钎料中加入活性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在陶瓷表面形成反应层,以提高钎料在陶瓷表面的润湿性。这些活性元素通常包括Ti、Zr、Hf、V、Ta、Nb、Cr等,如Ag-Cu-Ti钎料就是在Ag-Cu共晶钎料中加入活性元素Ti,显著提高了钎料的润湿能力,是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钎料。非晶态高温钎料的研制,也大大地增加了陶瓷与金属钎焊接头的应用范围间接钎焊是先将陶瓷表面进行金属化,再利用常规钎料进行钎焊连接,因而又称两步法钎焊。陶瓷表面与金属化的目的就是解决钎料在陶瓷表面润湿性差的问题,电子工业中常用Mo-Mn法对陶瓷表面进行预金属化,Mo粉中加入适量的Mn是为了改善金属镀层与陶瓷的结合。此外,还发展了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热喷涂法、烧结金属粉末法、超声波法、化学沉积、等离子注入、真空蒸镀等一系列金属化方法;固相扩散连接广泛应用于异种材料的连接,也是连接陶瓷材料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被连接材料置于真空或惰性气氛中,使其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局部发生塑性变形,通过原子间的互扩散或化学反应形成反应层,实现可靠连接。固相扩散连接适用于各种陶瓷与金属的连接,相对于钎焊连接,其具有连接强度高,接头质量稳定、耐腐蚀性能好,可实现大面积连接,且接头不存在低熔点钎料金属或合金,能够获得耐高温接头等优点。从连接方式来看,固相扩散连接可分为直接扩散连接和间接扩散连接两种。直接扩散连接是指直接将陶瓷与金属进行连接,而间接扩散连接是通过中间层的过渡作用将陶瓷与金属连接起来。由于陶瓷和金属在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上的差异,扩散连接接头容易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导致接头性能下降,因而常采用中间层进行间接扩散连接,或采用直接在陶瓷表面镀金属膜的方法。中间层的介入,不仅可以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还能够降低连接温度和压力,同时也可以起到抑制和改变接头产物的作用。
本文标题:先进陶瓷材料的连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8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