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段落阅读训练(含答案)
121与朱元思书(一)阅读下文,完成9-14题(共14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猿则百叫无绝()(4)经纶世务者()(5)互相轩邈()(6)鸢飞戾天()(7)望峰息心()(8)负势竞上()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2分)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5、第二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7.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8.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9、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笔记。(4分)(三)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选段,回答问题。(14分)水皆缥碧,……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4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42.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A.过犹不及B.矫枉过正C.文过饰非D.言过其实4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4.《与朱元思书》选段中描写“水”的语句有;《小石潭记》选段中描写“水”的语句有。两篇文章都突出了“水”的特点。(3分)《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45、语言品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是写溪身的,若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换成“曲曲折折”好不好?为什么?(2分)24、送东阳马生序(一)《送东阳马生序》(31分)46.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B、当余之从师也或遇其叱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D、未至,道渴而死无从致书以观色愈恭,礼愈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2分)①送东阳马生序()③寓逆旅()无从致书以观()弗之怠()走送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媵人持汤沃灌()久而乃和()主人日再食()腰白玉之环()礼愈至()6.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B.戴朱缨宝饰之帽C.岂他人之过哉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20.找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或意思不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其境过清喜,不过久居B、弗之怠属予作文以记之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负者歌于途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2分)348.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2分)6、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分)7、请任意写出两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4分)我的积累:我的认识:8、由作者读书的勤奋刻苦,你想到了古代哪些人勤奋苦读的故事(不少于两个)。(2分)50.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习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2分)26、小石潭记(一)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其岸势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其境过清()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二)阅读《小石潭记》(15分)1.本文选自《》,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4(1)篁竹()(2)往来翕忽()(3)寂寥()(4)差互()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1)伐竹取道()(2)百许头()(3)斗折蛇行()(3)其境过清()(3)凄神寒骨()尤()为()(4)乃记之而去()乐()伐()佁然()差()以()乃()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5、翻译。(2分)(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全石以为底。(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2分)答: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答: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突出了潭水清的特点?(3分)9.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什么?(3分)10、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答:11、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3分)12、文段理解,(5分)(1)三段选文各描绘了不同的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3分)(2)选文情景交融,试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及游览到最后时的心情。13、语言品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是写溪身的,若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换成“曲曲折折”好不好?为什么?(2分)51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1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16、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3分)我的职业创意:17.理解填空。(2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18.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2分)19.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5分)20.作者因“其境过清”而离开,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3分)27、岳阳楼记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A增其旧制()B属予作文以记之()C前人之述备矣()D去国怀乡涯:()(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6)百废具兴()(7)朝晖夕阴()(8)去国怀乡()①然则:。②去国怀乡:。③南极潇湘:。④连月不开: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2分)(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古义:今义:(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景古义:今义:(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今义:4.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6.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微斯人,吾谁与归?(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2分)8.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9.“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回答这个句子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②文中划线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什么作用?(2分)③文中的“进亦忧,退亦忧”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什么?(2分)11、在作者看来,“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之处是(用文中句子回答):。。(1分)12.“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⑤联系全文,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与“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2分)A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是:;B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是:⑥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13.上文的作者是朝的,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1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15、二者之为指的是: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运用的是;(3分)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三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17.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说明“古仁人之心”?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8.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19.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720.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2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3分)2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或异二者之为(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去:)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三)若夫淫雨霏霏,………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段落阅读训练(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8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