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光的前三节复习课件.
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1、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2、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3、跟物体相比,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正立的。1.画图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玻璃板的作用是相当于___________,实验中要取一把直尺和两段等长的蜡烛,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_____关系.平面镜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__________和比较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像的位置12、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_______;乙________。3:4012:053、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传播。如果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是30o,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是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5、太阳光通过树叶间隙在地上形成的亮斑是___的。6、夜晚,某同学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从一路灯下远离时,他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长度变____,这种现象可以用光的________来解释。7、如果反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是40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图5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应用了光的反射的是()C4、如图6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D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通过简易的潜望镜能观看海面上的船只B、用放大镜看地图C、平静的水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B6.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C、当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B、光线传播方向不一定改变A、光线传播方向一定改变B小明站在湖边俯视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船儿在水面漂浮,鸟儿在水中飞翔,鱼儿在水白云中穿游,青山倒立在水中,他看到的景物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是B、鸟儿C、鱼儿D、青山A、船儿C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如图所示,正确的光路图为()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在太阳下能看见人在地面上的影子B.漆黑的夜晚能看到车灯的光柱C.早晨起床后照镜子D.太阳光穿透云隙照在地上3、某台钟面上无数字,只有刻度,现从平面镜中看到钟面成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当时的实际时刻应用应是()A.01时45分B.11时45分C.10时45分D.01时15分C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在地上出现光斑B.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景物“升高了”C.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桌椅5、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为km/s,声音在中不能传播。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面5m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m,这个人向平面镜前进2m,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填“变大”“不变”或变小”)7.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的缘故,其中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定律。8.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美景奇观,这水中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鸟”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B9.如图所示,用激光电筒向水面斜射出一束激光,则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垂直入射时,则折射角等于,若入射角改变的度数为a时,则折射改变度数____a(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下面各句话中的“影”说明了光在传播程中遵从了什么物理规律?(1)手影:,(2)水中的倒影:,(3)电影院放映电影:,(4)立竿见影:,三、作图(共14分)11.如图所示,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将图补充完整(图1)。12.如图所示,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图213.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并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线。图3图1图2图3·四、实验探究(共20分)14.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A(填器材名称),放在“烛焰”上的手指(填“会”或“不会”)被烧痛。这是因为平面境成的像。一块两边互相平行的玻璃砖一束光斜入射其一边,那你能画出光线穿过玻璃砖的大致光路图?,振动介质真空液体气体通常情况340m/s强弱振动幅度高低振动快慢品质声源材料难听刺耳声源传播途中接收处20000HZ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探伤20HZ预测地震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声源_____________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生停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把电铃放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声,把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就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振动介质3、我国古代《梦溪笔谈》中记载,在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可以及早听到发起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而且比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要快。大地5、联欢会上我们能够听到口技演员精彩的表演,他通过模仿声音的_________。音色4、声音的三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响度音色6、响度与声源的__________有关,音调和声源的振动的________有关,而音色与生源的______有关。振动幅度振动快慢材料音调7、消除噪音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超声波与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处于人类听觉的范围之外,超声波的频率高于___________而次声波的频率低于___________。9、传教士为了在传教时增加听觉效果,把教堂的窗户关上,这样做是利用________来增强原声的响度。10、人们在空旷的野外喊话的时候,经常把双手合成喇叭状,这样可以增强声音的________。11、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与______。声源处传播途中声音接收处20000HZ20HZ回声响度声源介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山崖、高墙反射的声音才叫回声。B、回声总比原声晚0.1秒到达人耳。C、在较小的房子里说话没有回声。D、只要有障碍物就会形成回声。D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A、用光将鱼引到网内B、鱼被岸上的人说话吓走C、在岸上能够听到河中的流水声。D、在海边能够听到波浪拍击石头发出的声响。B3、下列关于助听器的说法的不正确的是()A、如一个人的耳朵只是传导障碍,他通过助听器就能够过听到声音。B、一般助听器的作用是将声音的响度放大。C、听力正常的人如用了助听器会造成听力下降。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D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调会发生变低B、响度会变小C、音色会变差D、音调会变高B5、在湖北发掘出土的编钟,是把大小不同的青铜钟吊起来,敲打时就会发出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有经验的人能够利用铜钟敲出美妙的音乐,其原因是这些铜钟所发出的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无法判断A6、关于扩音器的作用正确的是()A、改变音调B、改变响度C、改变音色D、改变频率B7、歌唱家的声音比较好听,是由于他们声音()A、频率高B、频率不变C、响度适中D、音色好D7、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快B、次声波比超声的穿透能力强C、通常情况下超声波、次声波及可闻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D、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可闻声大smC8、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方言土语C9、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是()A、生源B、有声源和耳朵C、有声源和介质D、有声源、介质、耳朵D10、下列关于超声波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超声波能够用于船舶的导航、测量距离及速度B、超声波能够用于巨大零件的出厂合格检查C、超声波能够用于清洗比较精密仪器D、能够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制作渔船上的风暴预报仪D1、一辆汽车停在离山崖不远的地方,司机向山崖鸣笛一次,司机听到两次鸣笛,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5s,你能计算出汽车离山崖的距离吗?2、位于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给王华测量百米成绩时,是在听到声音时开始计时的,测得王华的成绩为13.83S。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声速为340你能求出王华同学的真实成绩是多少?sm1、一辆汽车停在离山崖不远的地方,司机向山崖鸣笛一次,司机听到两次鸣笛,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5s,你能计算出汽车里山崖的距离吗?s解:由速度公式:得所以有即有答: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425mtSVVtS850m5s.2sm340vts总425m2SS总崖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时间t=2.5s求:汽车离山崖的距离sm340总崖5S.0S崖S位于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给王华测量百米成绩时,是在听到声音时开始计时的,测得王华的成绩为13.83S。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声速340你能求出王华同学的真实成绩是多少?sm已知:S=100m求:王华的真实百米成绩sm340V声声测真ttt13.83st测真t解:由速度公式得所以即答:王华的真实百米成绩为14.12S。VSt29s.0sm340100mVSt声12s.1429s.013.83st真tSV
本文标题:光的前三节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99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