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6-硝基-1’,3’,3’-三甲基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致变色材料的原理和用途;2、合成一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并观察其照光前后颜色之可逆变化。二、实验原理:吲哚啉螺吡喃化合物可逆的异构化作用如下:ONNNO2CH3CH3H3CH3CCH3CH3NO2O1、酮和苯肼发生亲核加成,然后失水形成腙,再在酸作用下发生[3,3]σ迁移、[1,3]H迁移以及环化脱胺反应。2、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NNONNHNH2+CH3CCH(CH3)2ONHNCH3IOHCHOO2NNO2CH3CH3H3C123NHNNHNNHNH[3,3]σ迁移NHNH[1,3]H迁移NH2NHNH2-NH3-H3、反应在六氢吡啶的条件下进行,这个有机碱的作用是将碘化物转变为1,3,3-三甲基-2-亚甲基吲哚啉:NNNNHCH2OHCHOO2N2-亚甲基吲哚啉具有烯胺结构,是个很好的亲核试剂,它与5-硝基水杨醛的反应和一般醇醛缩合类似,再通过质子交换脱水,环化,得到目标化合物。NNHONO2OCH3H3CCH3-+OOHCH3CH3+-H3C-H2ONO2NONONO2CH3CH3+-H3CNO2CH3CH3H3C所得产物的苯溶液为无色,当用紫外线照射,瞬间即转变为蓝色,暗处放置后很快褪去,这种着色-褪色过程可重复许多次。实验步骤1、2,3,3-三甲基-3H-吲哚的制备将5.4克(5ml,0.05mol)苯肼和4.6克(5.7ml,0.053mol)3-甲基-2-丁酮加入到50ml的圆底烧瓶中,在磁力搅拌作用下再加入12ml无水乙醇,使两种有机物互溶,得到均一透明的浅黄色溶液。在恒压滴液漏斗中加入4.8ml浓硫酸,再在滴液漏斗上加装回流冷凝管,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地将浓硫酸滴入混合溶液。随着浓硫酸的不断加入,放出大量热,后来使乙醇沸腾并有少量回流。浅黄色溶液一开始时出现白色沉淀,到后来渐渐变成深红色。滴加完毕,得到深红色粘稠状液体。然后用水浴加热至90℃(保持在90--92℃),回流反应2.5h。反应完成,水浴蒸出溶液中的乙醇,冷却后蒸馏液用10%的NaOH溶液调节pH值至9~10,分离水相和有机相,然后用20ml乙醚分次萃取,并将萃取液与有机相合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常压蒸馏回收乙醚,在减压蒸馏收集102~105℃/4mmHg的馏分,得淡黄色的液体。(注:减压蒸馏为合做部分,故没进行称重。)2、N-甲基碘化物制备取上述制得的2,3,3-甲基-3H-吲哚3.2g(0.02mol)与4.5g(0.03mol)碘甲烷及10ml无水乙醇加入到25ml圆底烧瓶中,装上回流管,在水浴上回流30min,冷却后滤出固体粗产品,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近于无色的结晶3.6克。3、6-硝基-1’,3’,3’-三甲基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的合成在50ml锥形中加入1.5g(0.005mol)N-甲基碘化物和0.84g(0.005mol)5-硝基水杨醛,使之溶于25ml无水乙醇中,在溶剂回流温度下由冷凝管上口滴加入0.6ml六氢吡啶。反应液很快由棕红色变为紫色,15min左右便会有结晶析出。继续反应1h,稍冷后,滤出结晶,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黄色晶体约0.6g(产率37%)。4、光致变色性质试验用试管取少许制得的螺苯并吡喃,溶于约2ml无水苯中,溶液呈淡绿色。用紫外光照射数分钟,即可见原来的无色溶液变为蓝色。置于暗处,蓝色逐渐褪去。再用紫外光照射,又变为蓝色,如此重复两次。结果与讨论:(1)在检验产物螺苯并吡喃的光致变色性质时,溶液颜色变化较慢,可能化学键打开要较多能量及光致变实验时产品浓度较底,并且反应最后一步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其光致变反应式如下:ONNNO2CH3CH3H3CH3CCH3CH3NO2O(2)实验测的产品性质不多,杂质在所测的性质方面未形成干扰,固有副产物不影响。参考文献:注释:[1]苯肼的密度约为1.1g/ml,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应该密封避光保存,若已经氧化为棕黑色,使用前应重新蒸馏;另外3-甲基-2-丁酮加入到苯肼时,有放热的现象,故需要慢慢的加入。[2]产物合并后应该进行减压蒸馏;2,3,3-三甲基-3H-吲哚久置于空气中会变成棕红色,需要蜡封冷藏。
本文标题: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