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免疫复习内容名解1、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又称粘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2、抗原(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3、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4、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5、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6、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7、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8、抗原结合价: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9、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10、交叉反应: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1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1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存在共同抗原。14、独特型抗原:Ig或TCR/BCR的可变区内含有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称为互补决定区,可作为抗原诱生特异性抗体,此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15、超抗原(SAg):某些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1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17、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18、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19、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分别用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20、调理作用: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22、单克隆抗体(mAb):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23、补体系统: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24、攻膜复合物(MAC):C5转化酶(C4b2a3b)将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6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合于膜上的C5b6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C5b678可促进与多个C9分子集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此即攻膜复合物。2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26、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27、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白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等细胞分泌和产生的一类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糖蛋白。28、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体内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29、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30、CD(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31、细胞黏附分子(CAM):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3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33、锚定残基:HLA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抗原肽互补结合,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部位,称锚定位;在该位置抗原肽与HLA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34、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35、等位排斥:指B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或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重链(或轻链)基因的重排。保证一个B细胞只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36、同型排斥: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轻链基因的重排,保证一个B细胞只表达其中一种轻链。37、阳性选择:指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的DP细胞表达的随机多样特异性的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I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能以适当亲和力结合(阳性)的DP细胞成活并获得MHC限制性,不能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占DP细胞的95%以上。38、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作用。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而不能结合的SP细胞(阴性)存活成为成熟T细胞并进入外周免疫器官。39、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40、专职性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功能41、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42、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活化T细胞表达Fas增加,多种细胞表达的FasL与之结合,启动活化T细胞的凋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43、体细胞高频突变:在抗原诱导和Th辅助下,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44、Ig的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和T细胞辅助活化增殖后,首先分泌的IgM可转换成IgG、IgA或IgE,而抗体重链的V区保持不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45、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4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或宿主凋亡或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47、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48、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49、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50、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51、自身免疫: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协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成分,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称为自身免疫。52、自身免疫病:是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病症。53、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54、表位扩展:免疫系统先针对抗原的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如果未能及时清除抗原,可相继对隐蔽表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55、免疫缺陷病(IDD):是遗传因素或其他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导致的免疫成分缺失、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56、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57、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58、肿瘤相关抗原(TAA):肿瘤相关抗原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59、直接识别:受者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抗原肽(外来抗原肽或供者自身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并产生免疫应答。在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起重要作用。60、间接识别: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经受者APC摄取、加工,以供者来源的同种异体抗原(主要是MHC抗原)的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使其识别并活化。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机制。6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移植术后,受者免疫系统识别移植物抗原并产生应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6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受者组织抗原并产生应答所引起的排斥反应。63、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措施。64、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如抗毒素等制剂,使之被动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65、疫苗:接种后能使机体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类的统称。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及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
本文标题:免疫复习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