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食品免疫学期末复习总结绪论食品免疫学绪论1、免疫的含义: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并排除抗原性异物(“己”或“非己”)。2、免疫的功能: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和清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特点:(1)后天获得,一般不能遗传(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多样性,个体差异大(4)记忆性5、18世纪末,Jenner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第一章免疫系统1、中枢免疫器官分类: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②骨髓: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③腔上囊:鸟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①淋巴结:产生免疫应答,过滤、清除异物②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产生免疫应答,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③皮肤、黏膜免疫系统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①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②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③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④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⑤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5、自然杀伤(NK)细胞:①不依赖于抗原刺激,能自发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②胞浆:含有很多颗粒,颗粒内含有可溶解细胞的穿孔素和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颗粒酶。6、抗原递呈细胞(APC):①定义: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应答)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免疫反应)3、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条件:①异物性——异物:结构与宿主成分不同的“非己”异种或异体物质。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②理化状态——分子大小:分子量:>10x103Da有免疫原性,<5x103Da无免疫原性.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物理性状:颗粒性(细胞性)>可溶性(分子状态)③分子结构与易接近性——分子结构:抗原分子中某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是决定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结合的关键,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易接近性: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④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年龄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的完整性)、数量(剂量)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定义: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淋巴细胞受体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分类:Ⅰ——构象决定簇定义: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II——顺序决定簇定义: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5、交叉反应:由于存在共同抗原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第三章抗体1、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2、重链与轻链(1)根据重链分类:根据重链靠近羧基末端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不同,将重链分为:γ、α、μ、δ、ε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被相应的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2)根据轻链分型:κ、λ型3、超变区(HVR)/决定簇互补区(CDR)/独特型决定簇(Id)事实上:IgV区的超变区、决定簇互补区及Ig的独特型决定簇指的是Ig分子V区中的同一结构部分,所不同的是分别从其结构特点、功能及该区抗原性三个不同角度来表示的。4、抗体的生物学活性:①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由可变区完成②与抗原结合后激发的效应功能,由恒定区完成。包括以下几方面中和作用:中和毒素,阻止病毒感染靶细胞、抑制细菌黏附。①激活补体:IgM,IgG1-3;IgG4,IgA,IgE②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xicity)③介导超敏反应④穿过胎盘和黏膜—选择性传递5、IgG: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的特点: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6、IgM的特点:①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②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7、IgE:介导食物过敏的主要抗体8、单克隆抗体,第二代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某一物种某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第五章补体1、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2、补体的激活:①经典激活途径②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③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3、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使靶细胞裂解MAC在胞膜上形成的小孔使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此外,末端补体成分插入胞膜,可能使致死量钙离子被动地向胞内弥散,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补体系统的激活三条途径比较:第七章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1、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是一个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并在遗传基因调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分三阶段:①识别启动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②增殖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③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2、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过程中,由TCR和肽-MHC复合物及聚集的黏附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圆柱状结构3、T细胞活化的过程①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第一信号:TCR特异性识别结合于MHC分子凹槽中的抗原肽②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第二激活信号(即共刺激信号):APC和T细胞表面多种黏附分子对结合。4、活化淋巴细胞凋亡涉及两条途径:①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活化的T细胞可高表达FasL,与靶细胞Fas死亡受体结合可启动caspase(半胱天冬蛋白酶)途径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活化内切酶,使DNA片段化、染色质浓缩、胞膜泡化、细胞皱缩)。第八章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1、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激活有两个作用:①BCR特异性结合抗原,向B细胞内传递抗原刺激信号;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一刺激信号。②BCR特异性结合抗原,通过内化作用将其摄入胞内,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供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2、①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3、抗体类别转换:B淋巴细胞在IgV区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IgV基因,但IgC基因的表达在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B淋巴细胞在开始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也可以表达IgG、IgA或IgE,但所有这些Ig的V区不变。这种变化称之为Ig类别转换。即发生Ig类别转换后,只是Ig的类或亚类发生改变,但抗原的特异性不变。4、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细胞的分类:B细胞在生发中心经历上述增殖、突变过程,可分化为两类细胞:①浆细胞②记忆性B细胞5、初次免疫应答: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的应答第十章消化道黏膜免疫1、粘膜免疫系统指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所构成的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也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①具有一定结构的黏膜淋巴滤泡②弥散的黏膜淋巴组织3、SIgA的地位:SIgA在抵御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原体侵袭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通过母乳使婴儿获得被动免疫的关键成分。4、IgA在消化道中的功能:免疫屏障;聚合IgA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细菌和中和毒素:母乳喂养;防止食物过敏;清除血液中的抗原。第十一章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预防1、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2、常见食源性感染疾病:多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血。3、人工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免疫原或直接输入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获得某种抗病能力的方法和措施。4、不同方式免疫的特点第十二章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指机体接触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3、生物活性介质预存介质:组胺、肝素、蛋白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新合成介质:LTs、PGD2、PAF等等第十三章食物过敏2、食物过敏的分类:速发型(显著型,IgE依赖型食物过敏);迟发型(隐蔽型,IgE非依赖型食物过敏)3、至少90%的严重过敏反应是由8种食物引起的牛奶、鸡蛋、花生、鱼、甲壳类、大豆、坚果类、小麦4、皮肤点刺实验:用于IgE依赖型食物过敏的诊断第十四章免疫分析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的结合反应。体内:表现为溶菌、杀菌、促进吞噬或中和毒素等作用,有时亦引起免疫病理损伤;体外:依抗原的物理性状(颗粒状或可溶性)及反应条件(电解质、补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反应。2、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3、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其特性与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相同。4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5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①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②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③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④阶段性。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不可见。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反应慢,出现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等现象6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定量试验: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形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7双向扩散试验(平板法)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线。8火箭免疫电泳: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9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性抗原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10三大经典标记技术:①酶免疫技术
本文标题:免疫学最终修改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