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名词解释1.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2.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问答题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第三章抗原名词解释1.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2.TD-Ag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3.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4.TI-Ag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5.交叉反应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6.佐剂(adjuvant)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7.超抗原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8.抗原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9.半抗原(hapten)半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10.类毒素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问答题1.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主要特点。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受体TCRBCRMHC递呈必需不需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2.TD-Ag与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有何特点。TD-AgTI-Ag组成B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3.超抗原和常规抗原有何区别。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第四章免疫球蛋白名词解释1.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2.抗体抗体: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与相应抗原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2.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3.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γR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ADCC作用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φ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γ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直接杀伤靶细胞。5.独特型独特型:同一个体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V区的免疫原性亦不尽相同,称为独特型,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简答题6.试述Ig的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的F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与黏膜: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8.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IgM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IgM。(2)IgM的半衰期为5天,很短。由于IgM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IgM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9.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mAb的特点:(1)结构均一,一种mAb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2)mAb纯度高,效价高。(3)mAb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1.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2.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由IgM和IgG1,2,3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这一途径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3.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BLpathway)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MASP2)。MASP2具有与活化的C1s同样的生物学活性;MASP1能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这种补体激活途径被称为MBL途径4.补体活化的旁路途经(alternativepathway)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不经C1、C4、C2激活过程,而直接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5.过敏毒素C3a和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问答题6.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7.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区别点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期产生的蛋白某些细菌、革兰氏与病原体的结合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参与的补C1~C9、C2~C9、丝氨酸C3、C5~C9体成分蛋白酶、MBLB因子、D因子C3转化酶C4b2aC4b2a,C3bBbC3bBbC5转化酶C4b2a3bC4b2a3b,C3bnBbC3bnB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7.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4)炎症介质作用:①C3a、C5a称为过敏毒素;②C5a有趋化作用第六章细胞因子名词解释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刺激造血、杀伤靶细胞和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生物学活性。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主要由白细胞分泌及介导白细胞及其它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及介导炎症反应。3.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Mo-MΦ、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此外还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γ也称为II型干扰素。4.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LT)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主要有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促炎作用及致热等作用。5.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细胞因子(SCF)等。问答题1.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高效性:微量(pM)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③须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④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⑤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⑥网络性:相互促进或制约。⑦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按照结构与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3.试述细胞因子是如何调节B细胞和T细胞的?细胞因子调控B细胞和αβ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对B细胞的作用:主要为Th2细胞分泌的IL-4,5,6,10,13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调控B细胞分泌Ig的类别转换,如IL-4可诱导IgG1和IgE产生,IFN-γ诱导产生IgG2a和IgG3,TGF-β可诱导IgA的产生。对T细胞的作用:IL-2,7,18等可活化T细胞并促其增殖。IL-12和IFN-γ诱导Th0分化为Th1,IL-4诱导Th0分化为Th2,IL-1,6促进分化为Th17,TGF-β促进分化为Treg。IL-2,6和IFN—γ明显促进CTL的分化并增强其杀伤功能。4.试举出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对其有治疗或预防价值的六类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物的排斥;血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
本文标题:免疫答题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0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