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学号:2012013316姓名:徐一鸣班级:12级城规3班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数据来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人口普查分析和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地区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总人口比重男性女性15岁15-64岁65岁(%)以下以上中国大陆1,339,725100686,853652,872222,460998,433118,832广东104,3037.7954,39749,90617,61879,6467,039山东95,7937.1548,44747,34615,07471,2899,430河南94,0247.0247,49046,53419,74666,4197,859四川80,418640,83139,58713,64457,9668,808江苏78,6605.8739,63039,03010,23059,8628,568河北71,8545.3636,43035,42412,09353,8415,920湖南65,6844.933,76831,91511,57447,6866,424安徽64,5014.4430,24629,25510,69942,7456,057湖北57,2384.2729,39327,8457,96444,0705,204浙江54,4274.0627,96626,4617,18939,6797,559广西46,0273.4423,92622,1009,99131,7824,253云南45,9663.4323,85022,1169,52832,9323,506江西44,5673.3323,08521,4839,75031,4313,386辽宁43,7463.2722,14821,5994,99734,2404,509黑龙江38,3122.8619,46018,8524,58030,5433,188陕西37,3272.7919,28818,0405,48928,6543,184福建36,8942.7518,98117,9135,70628,2762,912山西35,7122.6718,33917,3736,10626,9012,705贵州34,7462.5917,95116,7958,76523,0052,977重庆28,8462.1514,59614,2504,89820,6143,334吉林27,4622.0513,91213,5503,29321,8672,303甘肃25,5751.9113,06412,5114,64418,8262,106内蒙24,7061.8412,83111,8753,48319,3561,868上海23,0191.7211,85511,1641,98618,7042,330新疆21,8131.6311,19010,6234,53115,9321,350北京19,6121.4610,1269,4861,68716,2161,709天津12,9380.976,9076,0311,26810,5681,102海南8,6720.654,5604,1121,7356,261676宁夏6,3010.473,2293,0731,3544,544404青海5,6270.422,9142,7131,1774,095355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平方公里。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十分之一。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海拔高度、水体、土壤条件和矿产资源。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城市、工农业基础、政治因素等。首先,目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中国人口重心与农业资源重心十分接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一般只在经纬度上相差几分,这也充分说明,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与农业有很大关系。东部地区农业条件较好,垦殖指数高,人口容量大,较西部地区对人口有吸引力。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从1933年的3.69,1953年的3.60;一直下降到1982年的3.43而停顿下来。80年代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趋势向分散、均衡;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也从以往的西南偏西方移动,转为西南方向移动。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今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本文标题:人口地理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3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