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2016年秋入学)7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6年秋季入学)7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点1、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2、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能直立行走,会使用火,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4、在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位于浙江余姚。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结构。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种植水稻,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为典型,饲养家畜(猪、狗、水牛)。制作陶器和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5、在黄河流域,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开始制作精美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鱼;采集野果;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有少量乐器陶埙。6、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距今约9000—7000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7、炎帝与黄帝两大部落结盟,涿鹿之战,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时期: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时期:黄帝,名轩辕。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造船,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9、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间,尧鼓励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材料研读: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材料释义:中华民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所组成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各部落各自有自己的领地,慢慢部落间接触多了,联系多了,大家的差异越来越少,趋向与同一化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形态,这就是后人称为诸多华夏民族的意思。)答:(1)、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由多民族融合而成。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是由多元组成的。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材料二、神农氏(炎帝)在中午设市场,招引各地的民众,集聚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都得到想要的东西离开了。材料二说明神农氏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距今已有多少年?答:说明神农氏时出现了早期集市。距今约四五千年。第二单元知识点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了历法,即“夏历”。夏王朝已经有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拓展:酒池肉林就是桀时期的荒唐事)。2、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拓展:炮烙之刑)。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王朝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4、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前期被成为春秋时期,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6、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7、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的经济发展:(1)、农业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手工业方面:青铜业、冶金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3)、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8、诸侯争霸(1)齐桓公(公子小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建立霸业。(拓展:宋襄公:呆板,讲究仁义;晋文公:名重耳,退避三舍;秦穆公:重用孟明视;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材料研读: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1)材料中记载了哪两种政权更替的方式?“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答:材料中记载了禅让制和世袭制。“家”指的是一家私有的。(2)、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答: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并非历史的倒退。因为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国家政权的私有化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答: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二、思考题: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何利弊?答: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春秋争霸的积极意义是:促进了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民族融合】弊端:造成大量伤亡,使社会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破坏自然环境。9、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因刘向整理校订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而得名。10、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11、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12、商鞅变法:(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2)、变法内容:政治上: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3、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成为“天府之国”。14、百家争鸣。(1)、老子:李耳,道家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著有《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能稳定;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3)、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4)、孟子: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战争。(5)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已维护社会秩序。(6)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7)法家:韩非是法家的主要领军人物,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一、材料研读(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近亲…..-----《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答: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请问,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答: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当今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6年秋入学)7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4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