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版期中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姓名:一、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中: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10万年2、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A.久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B.使用弓箭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本领3、秋收后,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互访,他们安排的食谱中,应该包括()①大米饭、小米粥②猪肉、狗肉③野果丸A.①②③D.②③C.①③D.②①4、如果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进行比较,其中相同点有()①都使用磨制的工具②都种植了农作物③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④都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手工业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人时期C.尧舜禹时期D.禹时期6.下列现象出现的因果关系是()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战国时期各国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③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久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7.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因素是()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C.各国的社会变革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8.“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以下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材料描写的是涿鹿之战②这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③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④材料的叙述是真实的写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右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A.①B.②C.③D.④10.四川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天府之国”形成的——个重要原因是()A.成都平原物产丰饶D.成都平原人民勤劳C,成都平原没有水患D.都江堰工程的兴建11.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规模不断扩大②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④农业上深耕细作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2.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统治人民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周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禅让制B.奴隶制C.世袭制D.分封制13.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竞选14.西周时期的“授民授疆土”指的是()A.周王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B.诸侯把土地分给人民C.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D.诸侯要交纳贡赋15.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小国林立,战争频繁。下列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丸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原因是()A.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B.为了争夺权利C.周天子的权威下降D.为了尽快统一17.下列描写的是—个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的某人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C.接着,他用卖粮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18.对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19.下列史实与韩非子相关的是()A.创立了墨家学说B.继承了道家学说C.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D.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20.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了()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2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D.秦朝灭亡教训C.大臣陆贾建议D.刘邦远见卓识22.汉高祖施行的休养生息措施不包括()A.下令让土兵还乡务农D.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C.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D.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23.下面对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正确的是()A.封建国家暂停了对农民的剥削B.西汉统治者废除了秦朝的沉重赋税C.西汉王朝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政府奉行宽松政策,把剥削放到农民可以接受范围之内24.以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景帝D.汉文帝25.“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c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久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26.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水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增加财政收入C.稳固政权统治D.减轻农民负担27.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汉高祖时期B.文帝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28.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修建①阿房宫②大运河③秦始皇陵④都江堰A.①②D.③④C.①③D.②④29.下列有关秦朝暴政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中央集权B.刑法严苛C.赋税繁多D.徭役繁重30.秦时流传“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了()A.秦始皇死后将葬于阿房宫B.秦朝刑罚残酷,社会动荡C.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31.曾有人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A.社会治安混乱B.秦朝的刑法十分严酷C.国民素质不高D.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32.就历史作用而言,秦始皇的下列哪一项措施应该否定()A.推行郡县制B.“焚书坑儒”C.统一度量衡D.修筑万里长城33.大泽乡起义后,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农民政权。()A.大楚B.大齐C.张楚D.大顺3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B.人民群众拥护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D.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二、历史诊断题(共16分)21.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16分)(1)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并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关键是炎黄联合在巨鹿一战打败了蚩尤。错误:改正:(2)黄帝建造宫室,发明舟车,仓颉发明文字等,这些都是历史事实。错误:改正:(3)黄帝、炎帝、尧、舜、禹,他们都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长江流域杰出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错误:改正:(4)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错误:改正:三、材料分析题(22:~14分,23,~16分,24题14分,共44分)22.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左传》记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请回答:(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会制度?(4分)(2)其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3)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4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西周时,人们使用木、石工具,以人为牵引力耕作,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开始应用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请观察右图“战国铁犁铧”,然后分析它有什么优点。(5分)(2)西周以后,铁器与牛耕的逐渐推广和使用,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3)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了一个新兴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你知道是哪一阶级吗?(5分)24.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新学期刚开学,七年级某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你瞧,刚刚打扫好的教室,不知又是谁扔了几张纸,值日生又得重新打扫。为此,班委开了个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了起来:卫生委员:“简直太不像话了,只要再抓住乱扔纸屑的同学,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一个月,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班长:“我看,对这些同学还是进行说服教育吧,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还是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三人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三家学派的观点,请你分别指出来,并说出这三家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9分)(2)你认为对待这件事采用什么样的措施进行管理更好呢?(1分)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版期中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4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