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两首,弄清楚古诗大意。教学设计:出示备注一、简介古诗背景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众多的诗作中独具特色。二、小组合作交流:讲解古诗大意。(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之鲜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三.朗读古诗,带感情读,小组比赛读。拓展: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笔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四.小结: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让我们满含深情的背出:……诗词两首教学目的: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重难点: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设计:一.多媒体出示古诗背景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二.教师引导: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三.自由诵读《采桑子》宋词鉴赏师范读: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四.小组交流大意。五.班级交流:(相机引导: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六.带感情读,自由读,开火车填空七.尝试诵读词曲两首教学目标:在诵读中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教学过程:一、导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二、熟悉课文,对比阅读1、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2、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鹊桥仙》6、艺术手法的异同《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根据记载是古时一个叫做元好问的书生写的。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京剧教学目标: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2、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3、对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教学重点: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京剧的地位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二.小组交流搜集资料教师引导:1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2、京剧的角色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3.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三、京剧的脸谱四.多媒体出示京剧片段,学生欣赏五.小结昆曲教学目标:1、掌握昆曲的产生年代。2、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3、掌握昆曲的代表作品。教学重点及难点:握昆曲的唱词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出示昆曲产生背景: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二、昆曲的唱词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三、昆曲的代表作品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三:欣赏:《游园》,男学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