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地”概念:“人”:人文现象与人类活动“地”:空间分布、过程、结构与规律。2.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别(1)立足于空间的概念。人文地理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键之处。(2)强调人地关系的观念。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3.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三阶段)一、古代阶段二、近代阶段15-18世纪地理学大发现~~二战结束主要学派:环境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三、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1)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2)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向5.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1)理论构成1、综合理论部分2、专论部分3、通论部分(2)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6.人文地理学应用1、经济区划及规划2、城市区划及规划3、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第二章人文地理学一、基本概念1.空间人文地理学中有绝对的、相对的和相关的空间概念。绝对的空间:“一个清晰、自然、真实或经验的实体”。相对的空间:事物间一种联系,或其中的一个方面,并受时间和过程制约。相关的空间:将空间看作和时间一样,是一种框架,或参照系,即空间包含在客体之中。2.地方地方是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区位既可以指某一绝对的位置(如经纬度),也可以用地点或位置等所表示的相对位置。区位分析的几何要素: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域面,空间扩散模式3.距离(一)直线距离: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映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念:(1)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哲学结合在一起,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2)常用在理论模型中(3)但上述模型在实证过程中,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对比时,发现,几何上的直线距离必须用时间、费用、社会相互作用等变量来替代(二)时间距离:(1)受交通方式影响,运行同样的直线距离所消耗的时间有很大差别。(2)用在地理空间上实际运行的所需时间来替代欧氏几何的直线距离,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3)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是从时间或经济的角度进行距离测量。(三)心理距离:是人对物质世界当中空间距离的认知,又称认知距离。心理距离形成的机理很复杂,包括大脑对距离的判断、环境的形式结构以及符号化了的环境(如地图和路标)的影响。心理距离和实际空间距离之间往往不完全一致,常常产生空间变形(spatialdistortion)。当目的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时,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间的认知距离会短于实际距离;反之亦然;美观或是实用性强的地点如公园、邮局、图书馆、购物中心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感觉近,而那些不吸引人的地方如停车场、快速路交叉口等地则比实际的感觉要远;人在外出时对从家到目的地与从目的地到家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四)社会距离:社会群体之间由于相互分离或歧视所造成的分离(1)其度量已经完全脱离欧氏几何概念,一般用群体间的交往频度,如通婚率来表征。(2)社会距离的度量难以精确化,但可以定性地排列出距离关系远近的系列,例如从完全融合到完全分离。(3)社会距离也常常体现为空间距离,空间距离影响社会距离的扩大或缩小。因此,社会距离和空间距离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五)距离摩擦:实际上反映了移动过程中时间和费用的预期消耗对移动行为动机的消极影响。(1)在地理现象的扩散和要素移动中,距离衰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或规律的存在主要受到距离摩擦作用的影响。(2)由于距离摩擦主要受移动时间和费用成本预算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换将导致距离摩擦的变化。一个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系统越发达,它和外界的距离摩擦就越小。4.区域是“地表空间分异的切块”,区域本身是一个相对均质或具有某种特质的地理空间。(一)区域类型形式区: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功能区(functionalregion)又可以称为节点区,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距离递减规律,有清晰的边界。市场区、经济区、行政区都属于功能区。形式区注重区域的均质性,功能区强调区域内部的功能联系。(二)区域划分本质是不同群体对空间占有、分割的结果,并通过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活动赋予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区域划分随着各方力量的消长,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时为了组织管理的需要,进行人为的区域划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等。边界是区域划分的界限,是某一空间单元或群体与另一个空间单元或群体之间的分界线。有形的边界:围墙、界河(护城河)、界碑、牌坊等等;无形的边界包括:某项行为活动的辐射范围,如市场区边界;不同特质区域之间交界线,如文化区边界;社会心理上的隔离在空间上的反映,如社会区边界。(三)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tegration)作为一种地方化力量,试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区域一体化最突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存在一定联系。5.尺度:在严格意义上指一种表现的等级。(1)地图比例尺:是衡量地图与地面相比地理实体轮廓缩小倍数的尺度。确切地讲,就是地图上一直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直线距离水平投影长度之比。(2)尺度联系:同级——比较关系;高级到低级——背景关系;低级到高级:集合关系。(3)多尺度研究:确定实体过程运行的各种特征尺度,探索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方式。6.时间(一)时间测度时区:地球由于自转的作用造成同一时刻在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球表面每隔15°经线,时间即相差1小时。人们据此划定了地球的时区(timezones),分为24个时区。经度: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汇,都呈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网,构成地理坐标系。(二)时空关系时间-空间收敛揭示了当今世界发展中距离摩擦趋于减小的普遍趋势。各地在时间-空间上越来越接近时空压缩以时间和空间来测度的世界在日益缩小,地球已经被形象地称作“地球村”。跨越空间所需的时间在日益缩短,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的转换可以在瞬间完成,而且所需的费用不像传统的交通运输那样随距离的增加而加大,这就是时空压缩的情形。时空压缩所带来的共时性体验,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日益碎化的世界。即时性和共时性反映了当今世界对于传统时间和空间观念的颠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日益消除。7.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是由乌尔曼(E.L.Ullman)创立的用以表示两地理区域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术语。在乌尔曼看来,这种相互依赖是对某单一区域人—地相互依赖关系的补充,认为空间相互作用是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就是人口、物资、资金和信息在地区间的流动。并且,不同类型要素流动之间具有互动性。绝大部分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也就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信息网络时代,似乎颠覆了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法则,同一网络内各点间的距离被消除,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受传统的距离因素影响,而取决于对网络的可接入性。(二)网络: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联系和交流的系统,是空间相互作用的载体,并反映空间相互作用状况。交通运输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是两类最基本的要素流动支撑系统。交通运输网络中,连线十分重要,线路的长度、密度、质量、种类、效率是衡量运输网络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交通运输网络也是节点空间结构组织的骨架,尤其对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电子信息网络以通讯网络为物质基础,更加强调节点的功能和意义。(三)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是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联系网络形成的基础8.扩散:是一种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的现象,扩散也可以看成事物在空间上的发展。(一)扩散过程空间扩散的过程通常经历缓慢增长、急剧加速、达到平衡三个阶段。因此,扩散的时空过程表现为“S”型曲线特质。(二)扩散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大类。其中,迁移扩散可以分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和变异式扩散;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又称重新区位扩散,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占据式扩展主要指移民从原居住地带到新居住地的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的一致性。蔓延扩散一般是指在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的土著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著文化精华,逐步形成一种混合型文化,在地理空间上进一步扩展。如客家文化在岭南地区的扩散,汉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扩散,都属于蔓延型扩散。墨渍扩散是由占据扩散和蔓延扩散混合而成的一种扩散类型。移民迁移到新的居住地,首先完成占据式扩散,之后,通过蔓延式扩散,使得文化区得到更大扩展。结果是原居住地的文化在新居住点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扩散,但是各个新居住点之间仍然被土著文化所分隔,尚未连绵成片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是指事物或现象,包括思想、创新、技术等等在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发生着向外传播的过程。和迁移扩散不同,扩展扩散的结果是接受者的不断增多。扩展扩散可以进一步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等等。传染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又称为接触扩散,是指在接受者的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与接受者或革新源的接触而发生事物和现象的传播。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是指现象的扩散按照某种等级序列进行,而并不一定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等级扩散的产生在于某些新事物在最初传播或被接受时具有较高的门槛,从而妨碍了它们的迅速传播,只能采取逐级向下扩散的方式。在这种扩散过程中,社会等级和城市等级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刺激扩散(stimulusdiffusion)是指事物的本质、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扩散。第三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发展一、基本概念(1)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由于出生和死亡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机械增长:由于人口的迁出、迁入而导致人口数量的变化。(2)适度人口:根据一定的经济、军事和社会目标,能产生最大收益的人口规模。一定目标下的最适宜人口,是最优人口数目的概念。(3)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4)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种特征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成人口百分比。(5)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狭义: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广义:人口的质量、结构的空间分布。(6)人口密度:算数密度=总人口/总面积生理密度=总人口/耕地面积农业密度=国家的总农村人口数/耕地面积人口经济密度=总人口/经济总量(人/亿元)二、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1.人口的纬度分布指向:世界总人口79.4%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20~60度)。2.人口的沿海分布指向: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离海越远人口越稀。3.人口的垂直分布特征:世界90%以上的人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平地区。4.人口的城乡分布特征: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2.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名解)胡焕庸线: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3.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进步、交通运输方式。3.三、中国流动人口(用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现象,特征,影响)4.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长期性离开原有居住地人口流动:暂时性离开原有居住地5.人口迁移空间类型1.国内迁移:○1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的移民活动○2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3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4大城市地区人口摆钟式的迁移○5从城市向郊区和小城镇的迁移○6人口向市中心回归2.国际迁移人口迁移机制人们由于推力和拉力的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