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
引入:郭靖与欧阳峰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生于莫拉维亚(先为捷克共和国的一部分)的弗来堡一家犹太人家庭里。人们不禁猜测:弗洛伊德对人格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的人格和生活经验。毫不奇怪,人们对弗洛伊德和他父母的关系格外感兴趣。尽管他父亲的前次婚姻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但弗洛伊德是母亲的长子,是她的掌上明珠。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的母亲才有21岁,母亲与他相差的年龄差不多等于她与丈夫相差的年龄。传记家们认为,弗洛伊德与母亲有一种格外亲近的关系。弗洛伊德的母亲有时称他“金西吉”。与此相反,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则显得格外冷淡,甚至是敌意。弗洛伊德在父亲的葬礼上迟到,他后来将此解释为一种无意识的驱动行为。他父亲去世许多年以后,弗洛伊德还在谈及自己一直在与父子间关系的罪恶感做斗争。通过早期的病人,弗洛伊德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自由联想所揭示出的病人回忆通常与性创伤经历有关,这些经历大多被认为发生在幼儿期,于是:早期性经历与成年病人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症状有关。弗洛伊德因为研究性而备受俗人的攻击,在爱因斯坦五十寿辰时,弗洛伊德同许多人一样也发来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把爱因斯坦称为“你这个幸运儿”,这一称呼使爱因斯坦觉得纳闷。弗洛伊德在回信中解释说,他之所以把爱因斯坦看成一个幸运儿,是因为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胆敢评判他的理论,而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得心理学。引入:人类的三次打击:练习:随便想一个数字,写下来,自由联想,发现为什么想这个这个数字。两人一组,报告对方你的联想,不愿分享的部分可以不说出来。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坚定的决定论者。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形成了自己的决定论观念。意思是说:任何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确定的,断然肯定,精神生活中什么事也不是偶然发生的;在精神生活领域里的一切都有前因,即使我们意识不到那些起作用的真正动力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在精神世界中看起来完全是随意的东西,事实上并没有真得那么随意,而是受到一定法则制约的。比如说,我们脑海中会忽然浮现出一个名字或数字。人们通常认为这只是偶然所想到的,没有什么规律或意义。但弗洛伊德却相信:这种忽然想到的名字或数字不可能是完全随意的,在他看来这类事件事实上是受到无意识的严格控制的。让我们看弗洛伊德举出的一个有关数字的例子。有一天弗洛伊德的病人注意到自己一不耐烦就吼:“我已经告诉过你十七次了!三十六次了!”他自问此中究有何动机。他的解释是:他生于某月27日,他的弟弟则在另一个月的26日。他常埋怨命运的厚彼薄此,把份当属他的机遇全偷去给了他的弟弟。所以他用数字的加减代表了命运的不公平,把自己的生日减了个10加在弟弟的生日上。等于说,我这做哥哥的却被“砍矮了一截”。二、内部结构假设心理有内在结构,有很多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组成。1.脑解剖模型意识: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可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如,昨天的早饭是什么?上个周末作了什么?等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无意识:处在人格结构的最深层,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到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2.结构模型“一部分我想做这件事,另一部分我想做别的事”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叫“本我”。“自我”和“超我”。每个人的心都是这三个“人”组成的小团体。“本我”代表人的本能,它是我们心里隐藏着的这么一个人极端任性,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不懂事。他贪吃好色,谁惹了他他就想报复;一点没涵养。只想怎么高兴怎么来,不管别人怎么想。要是依着他,他会无法无天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弗洛伊德说:不管你自己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我,有这么一面。让我们不自欺地想一想,你自己也一定有这么一个本我:想为所欲为不受约束,贪图享受,喜欢金钱美女。,当然,本我的欲望也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时他只是喜欢玩玩游戏,晒晒太阳。但是不容否认,本我欲望中有不少不道德的想法。如果人只有本我,人们会不考虑未来,只想及时行乐,不讲法律不讲道德,完全放纵自己,这个世界将会一片混乱。好在我们的心灵中,还有一个部分叫“自我”,自我是聪明的,知道一个人不能任意胡为。所以当见到一个美女时,本我虽然恨不得立即占有她,但是自我却不许本我这样做。自我可能会说:“慢慢来,让我先送给她一支玫瑰,先赢得她的好感。”弗洛伊德说,本我只求快乐,而自我讲现实原则,他要看一个愿望是不是现实,要考虑满足自己愿望的方法。自我虽然也想=夜暴富,却不一定想抢银行,因为他考虑到这样做后果堪优——也许会被枪毙。而且我们还有良心,良心也好像心灵里的另一个人一样,不过这是一个严厉的人。弗洛伊德称为“超我”。超我像个警察,他像盯贼一样盯着本我,不许他干坏事:本我的欲望发泄不了,就只好靠幻想安慰自己。从而编一些美梦。咱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做梦娶媳妇。不过本我这家伙的欲望不仅仅是娶媳妇,有时候,他想把邻居的老婆霸占过来,有时候,他想有十个美女左拥右抱;有时候,他想杀了总经理,夺取他的财产……有时候,他的想法坏得无法说出口。这就惹恼了正直的超我。看到在心灵的世界里,本我总是偷偷摸摸地出版一些海淫海盗的书,超我不禁怒火冲天,决定采取书籍检查制度,不允许坏书“出版”。本我为了躲过“书籍检查”,只好故意把话说得含糊,晦涩。拐弯抹角,再用上些双关语。黑话等等,于是“书”终于骗过了检查,得以出版,也就是说,进入了我们的意识。梦就是这样形成的。三、心理冲突和妥协结构模型在描述人格上有局限,他又创造了结构模型,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正如你常说的,“一部分我想做这件事,另一部分我想做别的事。”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弗洛伊德认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这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他们必须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制。生命的头两年里,儿童的第二部分逐渐发展起来。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然而自我的功能不仅仅是阻碍自我的意图。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由本能引起,并指向紧张的减轻。本我冲动驱使人去攫取周围的任何食物,但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但超我不只是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它还为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优秀,是否应当受到表扬。由于养育不当,一些孩子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长大成人以后,他们缺乏对偷盗和攻击他人的内控机制。另有一些人,超我过于强大,或“超道德”使自我担负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标准。这类人不断的体验到道德焦虑。好似作用于三个角上的拉力形成三角形一样,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和超我过分的掌管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的某个地方,都存在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严格道德准则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自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相互竞争的动机、道德和现实之间,以及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向要做的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练习:最近困扰你的一个小决定,区分自我、超我、本我的声音,解读后,你有何发现?我们知道,人们的禀赋各异,承受应付文化要求的能力,各有其不同的限度。苛求于己,超过其本性所能承担,则将为心理症所苦。如果人们多容忍些自己的“不完美”,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了。——弗洛伊德四、心理能量生本能与死的本能脑解剖模型提供了活动的场所,结构模型提供了角色,生/死本能则是其理论体系处于运动之中,生的本能,利比多,后来,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看到了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使他感到在人的个性中仿佛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叫做“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不可抗拒要走向死亡,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生的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它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它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如果确实有一种“死的本能”,那么,它一定会在人的感情和行为上有所表现。死的本能多半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一种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恨的动机,侵犯的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死的本能”的活动范围,是很广泛的,不限于杀人和自杀,也包括各种适度的侵犯,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对权威和秩序的反抗破坏等,都包括在内。死的愿望仍然是无意识的生死本能的对立来源于精分中的对立统一原则:每件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互为极端的事物其实是相似的,抵制色情活动的倡导者和制造色情作品的人都对色情材料有很大的兴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另一个例子,对一个人的恨就有多深,爱就有多深。生死心理能量在本我之中不断聚集,增长,所以本我不断寻求释放。五.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2)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3)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1)压抑(repression)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作“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果的基石”。显然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压抑是一种积极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则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部能接近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使用压抑。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无意识中都有不愿意带入意识的想法。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能量在特定时刻是特定并且有限的,所以一部分占用了,另一部分便得不到,如用来压抑,便不能用来拥有创造性的想法。压抑打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么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抑郁,缺乏动机和能量,精神分析就是要发现压抑点,是心理能量得以释放并重新整合。例:一天夜里,一个男孩看见父亲殴打母亲。事后被问及这次经历时,男孩坚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许他并没有撒谎。相反,或许是因为那一幕恐怖得让他难以接受,因此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4)否认/拒绝(denial)当运用拒绝时,我们指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其真实的。例:一名深爱妻子的鳏夫在妻子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对这名鳏夫而言,跟清醒地承认妻子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他容易接受。显然,拒绝时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拒绝越多,与现实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更加困难。但在血多情况下,自我宁愿借助于拒绝,而不让某些想法进入到意识里。(5)反应生成(reactionformation)在运用生成反应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