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人民日报理论版word
下基层须注重效果张怡恬2010年03月30日07:3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下基层须注重效果--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领导干部下基层,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去了,走到群众中了,群众却觉得领导干部离他们更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层的形式和数量上,而忽视了下基层的目的和效果: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调查研究就结束了。显然,这样的下基层不仅达不到掌握情况、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的目的,反而扰民伤财,加重基层的负担。如果这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下基层多了,不仅不能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而且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容易造成新的矛盾。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来讲,少数干部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对改造主观世界着力不够,没有认识到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到人民群众中求教点子,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途径,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从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众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了解基层的难度增加。改变这种现象,既要提高认识,又要讲究方法。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干部对群众敞开心扉,群众对干部就会无所保留,好主意、好办法就会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心中带着问题。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处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坚持轻车简从,机动安排行程。不搞层层陪同和群众迎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调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点,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同时不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不妨搞一些随机的、非正式的“下基层”。譬如,到市场问问菜价、看看品种,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篮子”;坐一坐公交车,体验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就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就到哪里来一个“微服私访”……这样的“下基层”,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何乐而不为呢?领导干部须戒庸戒懒刘盛辉2010年02月25日07:4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领导干部须戒庸戒懒--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时代,形势日新月异,机遇稍纵即逝。各级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就必须珍惜时光、励精图治,切忌庸和懒。庸则贻误发展,懒则错过时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庸是能力问题,懒是态度问题。领导干部戒庸戒懒,须克服惰性和“差不多”心理,在能力与态度上进行综合“治理”。敏于学习思考。学习是进步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扩展视野、解放思想、坚定信念,增强抓落实的本领和能力。党的创新理论应深入学,进而提升政治素养,更新思想观念,摒弃陈旧保守的思想意识;党的方针政策应及时学,进而了解全局,把握形势,吃透上情,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应经常学,进而熟悉制度规定,明确相关要求,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应自觉学,进而博学善思,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素质是能力的基础。敏于学习思考,工作谋划才能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勤于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一是注重实际,力戒虚名。摆脱名利思想的干扰,集中精力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二是注重实功,力戒空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和开展工作。三是注重实效,力戒形式。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效果的关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有效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勇于开拓创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一是抓住关键环节。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二是善于谋划全局。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和本地实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三是坚持科学决策。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决策有机统一起来,既善于用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指导决策,又注意在决策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甘于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党员的基本操守。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能坐住板凳、锤炼意志、学有所得;才能深入基层,全面掌握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才能保持本色,抵御住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因此,无私奉献应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无论何时何地,领导干部都应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努力化解“批评难”戚仰东2010年02月09日08: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努力化解“批评难”--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在全党“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段时间以来,“批评难”的问题在党内一定程度地存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好传统在有的地方被高高挂起,致使一些错误思想、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抵制和纠正,损害了党的肌体和党的形象。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实效性,须努力化解“批评难”。化解“批评难”,需要正确区分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斗争哲学”的界限。有的同志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同于乱批乱斗的“斗争哲学”,对一些错误的思想、作风视而不见,该开展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不开展。这种认识和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毫无疑问,那种无限上纲、乱批乱斗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摈弃,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加区别地把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也一同抛弃。批评和自我批评与那种乱批乱斗的“斗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分清是非、坚定党性原则、抵制错误思想,其作用是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而那种乱批乱斗的“斗争哲学”则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整人乱党。摈弃“斗争哲学”,切不可因噎废食,丢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法宝。化解“批评难”,需要深刻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与团结和谐的关系。应当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与团结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后者是目的,前者则是实现后者的必要手段。我们提倡的团结和谐,是有原则的团结和谐,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我们提倡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摆事实、讲道理,在分清是非、纠正错误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只有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才能清除党员队伍中各种影响和损害团结和谐的消极因素,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种认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影响和伤害党内团结和谐的想法,显然也是错误的。当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要讲究方法。在批评中,应把原则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注意批评的场合、分寸和方式,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化解“批评难”,还需要摆正党的形象与个人情面的位置。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不敢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主要有“四怕”:一怕批评上级给“小鞋”穿,二怕批评同级“得罪人”,三怕批评下级丢选票,四怕自我批评授人以柄。怕来怕去,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怕来怕去,怕的其实是个人利益受损,却忘记了党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事实上,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就不可能一点也不得罪人。你不“得罪”某些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就会“得罪”党的原则;你怕得罪个别人,结果可能得罪大多数人。要做到不怕得罪人,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是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增强党性观念,切实做到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收入差距难题怎样破解曾康霖许国新2010年01月28日08:2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收入差距难题怎样破解--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怎样才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呢?坚持科学发展的目标,做到“总量提高、分配均衡、预期稳定”。缩小收入差距,确保收入总量提高是前提。只有收入总量提高了,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现实基础。平均主义的老路不可取,绝对的平均不是公平,切不可为缩小收入差距而走回头路。缩小收入差距,确保收入分配均衡是重点。收入分配的均衡不是简单的平均,不能单从区域、部门、产业和群体的某一方面来衡量。均衡应该是生产要素匹配、价格机制完善和政策执行有效的结果,是一种动态平衡、综合平衡。缩小收入差距,确保收入预期稳定是保障。不确定的收入预期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并会对收入分配政策的执行形成阻力。收入预期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只有保持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保证收入预期的稳定,从而促进各项调整收入差距的政策有效落实。把握区别对待的原则,调节高收入、提高低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为此,需要确立几种观念。第一,缩小收入差距不能等同于“劫富济贫”,而应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在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调节过高收入的同时,努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第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第三,不能只看收入指标而忽视不同群体间在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缩小收入差距,要缩小收入在量上的差别,更要从源头上消除制度歧视,既重视结果公平,也重视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第四,缩小收入差距,应当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构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一是合理安排三次分配,有序实现收入公平。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重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同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民间驱动,积极发展民间慈善和社会捐赠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补充功能。二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增长挂帅变为以改善民生为重。政府应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转变发展理念,实施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完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激励人们通过劳动、知识和创造获取收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有效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税收制度,加大对捐赠的减税力度,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学勤思力行傅德辉2010年01月18日07:3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博学勤思力行--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完成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端正学风,把握好“博学”、“勤思”、“力行”三个着力点,形成“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博学”是对党员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理论版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