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张传民张苏《人民日报》(2009年1月5日07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与会者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因素是我们党始终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会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我们要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扎实工作,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学习通信)张荣臣《人民日报》(2009年1月5日07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九个字朴实无华、简明扼要,但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这是一个政治宣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能不能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实现宏伟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那么,3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就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不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就是改革开放的路线,以此为开端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写进了党章。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嘱咐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正是坚持这一路线取得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路线。不懈怠,就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懈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越是在形势复杂多变、困难多、任务重的情况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昂扬斗志,增强党性原则和纪律观念,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强调不懈怠,就是要求全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折腾,就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道路不折腾。3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同样,今天的中国容不得折腾,也经不起折腾。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张传民张苏《人民日报》(2009年1月5日07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与会者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因素是我们党始终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会者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我们要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扎实工作,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与增加农民收入马晓鸣《人民日报》(2009年1月7日07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部署。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农村社会安定提供重要保证,而且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反过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又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收入再分配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主要由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现金补助,包括养老金和其他救助款项;二是提供服务,如基本医疗保障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降低农民个人支出风险,减轻意外事件对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同时,农民患病有医疗、贫困有救济、养老有保证,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不仅对农民个人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也是有利的。有利于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既面临自然风险,又面临市场风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利于农民规避市场风险,不仅能减少农民风险损失,而且能稳定农民收入预期,促使农民增加生产投入,获取更多收入。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根本原因是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制约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本而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他们就可以调整支出结构,减少预防性储蓄,拿出更多的钱参加培训、学习技术以及用于子女教育等。农民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就能够增强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资金,使农村社会保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民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能力,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障有效需求的实现和供给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只有在农民收入扣除用于生产投入、生活消费的支出后有较多剩余的情况下,农民才有可能缴费参加社会保障,以至购买商业保险。农民收入剩余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社会保障参保水平的高低。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则缴纳社会保障费的能力越强,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增加为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民有能力负担社会保障资金的个人缴费部分,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个人缴费资金上的保证,也为最终健全由政府、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出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条件。此外,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将相应减少,从而大大缩小农村社会救助的范围,相应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总结成功经验创造新的辉煌郭德炎《人民日报》(2009年1月7日07版)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广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广州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广州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0年间,广州市GDP增长45倍,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倍;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被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与会者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创造新的辉煌。这就要求树立世界眼光,发扬敢为人先精神,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宽广视野重新审视和确定广州的发展定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王敬东《人民日报》(2009年1月9日07版)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要求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农村金融面临三大难题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亟待解决的有三大难题:一是农村区域广大与金融网点稀少的矛盾,农民存贷款困难;二是农村金融需求量多面广和金融供给量少面窄的矛盾,农村储蓄资金外流严重;三是农业农村贷款笔数多、额度小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的矛盾,商业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测算,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并大量增加金融供给,农村金融的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2010年将达到5.4万亿元,2015年将达到7.6万亿元。供给短缺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集中表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农村金融网点稀少、竞争缺乏、资金流失。农村金融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网点稀少。2007年,全国零金融机构乡镇仍有2868个,只有一家银行网点的乡镇有8901个。由于国有商业金融退出,造成农信社“一家独大”,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还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吸储等渠道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需要理顺。目前,我国农业还属于高度分散的小农户经营,加入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足3%,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尤需理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营利性经营由商业银行负责,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支持由政策性金融承担。国家应给经营小额贷款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以补贴,使其能够保本运行。破解农村金融难题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应按照多元化、市场化、适度竞争的原则,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理论篇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