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民日报评论员(2014年1-8月)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承担责任,日本才是“正常国家”曹鹏程2014年08月15日04: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为了表面的国家威信掩盖过去是可耻的,能够正面接受和总结过去的教训,才算得上一个正常的乃至值得骄傲的国家无论对中国还是日本,8月15日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69年前的这一天,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伴着电波杂音播出的《终战诏书》中,却并未出现“投降”字眼。直到今天,日本对“8·15”的称呼仍未统一。在讨论会中,它常以“战败日”出现,而政府和媒体则通称这一天为“终战日”。今年8月,“战争与和平”照例成为日本的热门话题。由多名日本学者组成的“村山谈话继承发展会”日前表示,《终战诏书》称与美国、英国交战“4年”,完全没有触及中日战争以及日本在亚洲的殖民侵略历史。就在同一周,靖国神社拒绝了分祀甲级战犯的提案,仍把二战定性为“旨在自存自卫”,并且表示欢迎首相、阁僚,甚至天皇前来参拜。可以说,战争结束了,重建和平的命题却一直在延续。对于“8·15”日本首相会不会有跟靖国神社有关的举动,会不会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提起侵略,媒体众说纷纭。安倍晋三却在这段时间躲进富士山脚下的高尔夫山庄休假,其间返回老家山口县,为其身为甲级战犯的外祖父岸信介扫墓。在就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定向媒体说明时,依旧是“毫无逻辑却充满感情”的理由——“我再次(在墓前)发了誓,将继续保护国民的生命及和平的生活”。亚洲各国人民经常不解,为何日本对于侵略战争性质的争论会经年日久,始终不能达成共识,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胆敢公开否定大屠杀、慰安妇等各种战争罪行。观察8月份日本上演的种种细节就可以看出,69年前,日本的投降意图并不纯粹,对战争罪行的追究并不彻底。因此,军国主义形式上被粉碎了,但逃避责任的思想却留下了种子,如今长成了蔓延的右倾化荒草。“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给日本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今天要坚守和平。”日本政治家不断强调的这句话听起来并不错,但却有意无意地掩盖了最重要的问题。那场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带去了巨大伤害。如果对内总是不能清算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对外总是不能接受战争加害者的罪名,又怎么让人相信侵略不会在“和平”的名义下再次发生?承认侵略战争的真实,保持对战争罪行的反省,不仅是二战后和平的原点,更是避免本民族认识分裂、与外民族重构信任的基础。纽伦堡审判之后,德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在继续追究纳粹犯罪分子,搜查嫌犯案超过了10万件,其中6000多件被判决有罪,但在日本是零。实际上,东京审判放过了“731”部队人体实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强征“慰安妇”等大量战争罪行。直到现在,日本人对本国罪犯的审判都是零。一些右翼连东京审判的成果都想篡改和否定。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宣布“战后已经结束”。著有《战后责任论》《靖国问题》等作品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桥哲哉认为,这是一种忘却的政治宣言,其中隐藏着否认或者不愿正视现实,想给战争的记忆贴上封条的企图。距离二战结束已近70年,甚至离所谓的“战后结束”也已近60年,但“战后”从来也没有结束。由于日本的逃避,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受害者纷纷站出来证言和追究。而在日本国内,战争亲历者余生都在分裂的认识中生活,年轻人则在掩盖中成长,或是走向“另类”的错误历史观,或是干脆没有历史观。在日本快速右倾化的今天,所有人都应清醒地认识到,逃避责任,“战后”就永远不会结束。只有尽早承担责任,正视历史,日本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国家”。正如《朝日新闻》社论所说:当年日军在亚洲各国遍燃战火,这样的历史绝不能忘记。把这称之为自虐史观是愚蠢的,为了表面的国家威信掩盖过去是可耻的,能够正面接受和总结过去的教训,才算得上一个正常的乃至值得骄傲的国家。《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5日05版)人民日报评论员: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四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本报评论员2014年08月15日04:2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在这里扎营的党员干部,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形象大使,也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操盘手”。党员富于责任感,就能温暖一片群众;党组织充满战斗力,就有万家灯火的温馨。可以说,几千万名基层党员、几百万个基层组织怎么表现,教育实践活动就呈现出什么面貌。以数量来衡量,基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若拿不出好的表现,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活动部署角度讲,这一段是“最后一公里”,如果底部破了,“一袋马铃薯”就会滚得满地都是。就其功能而言,基层党组织好比网络接口: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这个接口如果运行不好,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衡量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基层党组织是不是得到了加强。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成长转型速度追不上时代脚步。有的干部只会用单纯的行政或经济手段,不知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一些基层组织习惯以地域和户籍为界限开展工作,相对固化的工作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变化。群众工作的环境复杂化了,但有的基层响应机制却碎片化了,一个村、居委会挂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牌子,并不鲜见。乡村社区要实现良性治理,基层党组织的固本培元刻不容缓。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需要内外同时发力。首先要补短板,加大力度整顿那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找准症结、限期“补课”,什么时候整顿到位,什么时候进行下一步。其次要强核心,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村庄、社区有没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一个好的“领头羊”。第三要保纯洁,切实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理工作,掌握政策,慎重处理,该说服教育的说服教育,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同时,还要强化服务群众这个主题,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转变作风、受到教育。对广大群众而言,基层干部和党组织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温度计。冷了、热了,堵了、通了,病了、好了,群众都能第一时间感觉到。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加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5日01版)人民日报评政令不出中南海:改革呼唤上下对称的自觉白龙2014年08月14日04:5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经络畅通,才能令改革之势如臂使指,促进权力配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力除政策藩篱,确保“上下对称”。今年7月,国务院成立8个督察组,分赴27个中央部委及16个地方省市,对中央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把关。参与者称,“部委组每天只能搬两张凳子在会议室打个盹,地方组则经常开会到凌晨”,这让很多人连称“没想到”。其实,应该能想到。长期以来,中央大刀阔斧、基层按兵不动的状况不在少数,以至于“政令不出中南海”成了一种饱受诟病的现象。比如,中央力推公务用车改革,一些人却心里打鼓,第一反应是“左顾右盼”:不着急,先看看身边的兄弟单位怎么改。更有人找的借口近乎“撒娇”:“没车用怎么开展工作”“车补低就不出差了”,甚至称“别人开车我打车,面子上过不去”。遇事先考虑“左右对齐”,而不是“上下对称”,是改革过程中亟待破除的一种消极心态,阻碍着顶层设计在基层的落地。“上下对称”不仅仅是落实政策的态度问题,更是中国改革的方法论、路线图。人们常用线与针来比喻上与下,这一比喻的关键在于,没有针的牵引,线无法自己织成锦绣。改革也是如此,顶层设计如果不能体现为基层的细密针脚,难免变形走样,图纸上是西服,缝出来成背心;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失望。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顶层设计,从行政审批制度到财税预算体制,从司法领域到国资国企,改革多点开花,呈缤纷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怀揣“等等看”“走着瞧”的敷衍心态,无疑是在中央政策和群众期待之间“设卡收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李克强总理也曾表示,“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在中央的改革决心、社会的改革热望之下,试图圈起特权的“自留地”,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推进改革“上下对称”的过程,也是一个疏通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经络”、促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经络畅通,才能令改革之势如臂使指,促进权力配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些地方之所以不愿“向上对齐”,说穿了还是因为不想放弃权力以及背后的利益。中央讲简政放权,为什么有些地方总舍不得真正放权、找出各种理由推三阻四?上面讲预算公开,为何下面仍或是一笔带过,或是遮遮掩掩?打掉这一部分阻力,需要借助公开、透明的程序,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帮助基层政府和部门排排队、看看齐。中国的改革,说到底是为了释放社会活力、创造社会财富,让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推动力。对于基层而言,确保“上下对称”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意味着在准确把握改革精神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上下结合。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打破被很多人认为“千难万难”的城乡壁垒,不少基层干部觉得“跟不上趟”。在落实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多个部门的改革过程中,东部和西部的情况不同,大城和小镇的特点各异,而各个政府部门承担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不能对原有的福利进行补偿,农民不想进城;有些则是无形门槛依然很高,农民想进城却不得其门而入。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上下对称”就绝不能刻舟求剑,而应该对改革意图做到心领神会、上下贯通。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上下对称”下好一盘大棋,不仅是布局部署,更是贯彻落实;不仅体现中国的制度优势,更是中央的政治要求。《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4日05版)人民日报评论员:让群众说出心里的话——三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本报评论员2014年08月14日04:5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看过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人都会记住这一幕:周恩来总理不被太平假象所惑,通过苦口婆心的开导和身体力行的感召,打破了群众知不敢言的僵局,听到了改进党的工作的宝贵意见。让群众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需要的就是这种真诚精神。百姓口碑,干部金杯;群众意见,干部镜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展开,必须始终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坚持好这个方法论,就要敞开门、开大门,以真诚的态度把群众请进来,在群众意见中找准问题,在群众期待中看清差距。感情真一分,作风好一分。党员干部有诚心实意,群众才会真心满意;党员干部一丝不苟地勘误纠错、实干实行,群众才会信任和支持。开门搞活动,关键是以诚立信。要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的决心,真刀真枪而不是做做样子,开诚布公而不是虚与委蛇;看到听取批评、解决问题的虚心,洗耳恭听而不是充耳不闻,闻过则喜而不是文过饰非。惟如此,群众才能打开心结、消除顾虑,不满意的人才能主动提出意见,有意见的人才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育实践活动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形式主义,听取意见上的形式主义群众最为反感。对群众意见选择性听取,拿尖锐意见当作耳旁风,把提尖锐意见的群众归咎于不懂事、瞎胡闹,本身就是脱离群众的冷漠病的体现。敞开大门,就不能只开个门缝、开半扇门,更不能搞弹簧门、玻璃门。本着从善如流的态度,放下身段,深入群众,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形式主义的歪风。无论是采取以下评上、逐级倒评的办法,还是专题民主生活会吸纳普通党员和群众参加,各地在开门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方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开门搞活动,使活动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整改方案必须广泛吸纳群众建议,整改结果必须广泛接受群众评判,群众满意的才能通过,群众不满意的就要“补课”。能不能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能不能按照群众意见整改,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坚持开门搞活动,发挥群众积极性,就一定能汇聚起改进作风的正能量,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偏不虚不空,圆满达到预期成效。《人民日报》(2014年08月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2014年1-8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