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体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改革
体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改革汪德华六安市金寨县江店中心学校邮编:237325电话:0564-7331242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参评论文1体会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改革江店中心学校汪德华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尽快更新理念,积极投身地理学习评价改革大潮,大胆实践地理学习评价的新理念,摸索新方法,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地理学科在社会、学校及学生心中的地位。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改革义务教育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这是关于地理学习评价方面的全新理念,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陈旧的学习评价模式,它赋予了地理学习评价崭新的内涵。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对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等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评价。我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实际对新的地理学习评价进行过积极的实践,以下是我的体验:一、地理学习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我们农村,以往的学习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变化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全发展。因此,必须树立新理念,实行地理学习评价改革。毕业多年后的学生曾问我:“汪老师,您还教地理呀?”我说:“是啊?”学生说:“你怎么不教主科啊?”我说:“地理是我的专业吗!”学生说:“中考又不考地理……”学生不愿继续往下说了。学生家长见到我一问是教地理的,马上会说:“噢,教副科,那舒服,又不用考试”并且说话时眼里露出异样的目光;地理教师要是当班主任,家长总是不相信,说“地理老师也当班主任?”一脸的疑惑,由此可知地理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学校2情况更是糟糕,多数学校没有地理专业教师,有部分学校地理课甚至不能正常开设,勉强开了也做为搭头,搭给几乎不能任课的老师,校长还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以与我校相邻的九所农村学校为例,只有四所有专业教师(5位),但有三人不代地理,而代数学和外语,另五所学校的地理课均由聘用制实施后被边缘化、甚至不能上课的老师处理。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九所学校中有八所没任何改革迹象,期末一张统测试卷了事,甚至个别学校试卷都不批,谈何正确评价、科学评价。(具体数据见附表1)因此,造成了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地理,老师不愿教地理,地理教研、学习评价改革处于尴尬境地,地理做为“副科”也越来越“副”。实施地理新课程以来,我一直在想,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在学校、学生及社会中之所以处于特别尴尬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应是考试制度,但是地理学习评价机制不正确也是其中之一。一个学期下来,只以一次期末成绩论好坏,学生体验不到平时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最终的成绩评定拖的时间太长,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地理学习评价,忽视了地理学习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特殊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忽视了其他许多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忽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情感性,以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造成学生对评价持一种应付、厌恶、恐惧或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因此,地理学习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二、地理学习评价改革要在实践中摸索为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我曾于二OO七年九月份开始,对我校八年级二班尝试过地理学习评价改革,第一学期只是简单地从形式上进行改良,把学生的学习表现及结果分成三等,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但这种单纯的定性评价与班主任填写成绩报告册不一致,家长也不全认可。(见附表2)第二学期我又尝试使用新办法:即尝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方法,努力把对学习结果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不再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树立正确的分数观。而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健康的情3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为主要目的。具体做法是制做地理学习综合评价表:综合素质得分(100分)=形成性评价(50)+终结性评价(50分)。形成性评价内容为:日常学习表现占10%;作业情况占10%;实验及活动情况占10%;学习活动特点、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10%;单元检测情况占10%。终结性评价为:期中检测占20%;期末检测占30%。平时检测、期中、期末检测以教师评价为主;日常学习表现、作业作品情况、实践及活动情况、学习活动特点、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情况这四项师生共同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详见附表3)。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结果,更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起了自信。这批学生现正在一中读高二,多数同学具有很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实践证明,摸索是有效的。尝试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价改革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等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况、行为表现、体态表情、思维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以及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价还注意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主要作为日常的印向积累,最终影响学生自评、互评从而反映到综合评价结果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侧重定性评价,因为课堂上老师一个欣赏的目光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一个赞美的眼神就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一滴怡人的“甘露”。(江苏太仓高级中学-凌锋)在教学实际中力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同学都尽力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其亮点,及时肯定他的进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学生的消极、依赖等不良心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做到了“帮人先帮心,扶人先扶志”,因为评价的艺术真正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尝试对学生的作业、作品情况进行评价改革4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作业(作品)不在是单一的写作业,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采取了写、画、制作、演讲、摄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看、听、触、想象,感悟地理。在作业(作品)的评价中,将学生作业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作业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将学生作业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学生作业与焦点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将作业(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作为生活的外延。注重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是否有创意,是否有保存价值、是否紧随时代脉搏,是否体现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寒暑假学生外出旅游,作业(作品)可以是景观图像片或录像,或办一张介绍所去之地的地理报。时逢城区开发、老城区功能调整改造,照下老城区的旧貌和新城区的相片。写一篇介绍家乡地理环境的文章。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搜集与地理学习内容相关对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与同学一起分享等等。我都视为地理作业(作品)的重要一部分。尝试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改革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对某些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如学习《地球的模型》时要求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制作地球仪,并要求学生做出地轴,画出经线、纬线;学习地图知识时教学生画校园平面图等。学习气温的垂直差异时带学生到学校后山上实测、体验,条件许可时还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乡村人口多少、资源种类、学校环境变化以及学校用水用电情况等等,以加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重点评价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立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注意评价学生所提出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完整、是否有新意,广度与深度如何等。尝试对学习活动特点与情感、态度、行为变化的评价改革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去发现、评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注重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特点、及时捕捉闪光点并给予恰当的定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敏锐的感知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变化;评价学生体会“地理对生活有用”和“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感受;5评价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评价学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与行为。尝试考试评价的改革我校期中考试由自己出题,期末县教研室统一安排提出要求也由我出题,试题力求:“注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装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试卷复印件附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8期)初中毕业地理学科学业考试则由市教研室出题用以全面、准确评定初中毕业生地理学科的学业水平,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并将评价结果分A-D四个等次录入毕业生综合评价系统,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三、实施地理学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与反思很多时候评价不能因材施教存在实效差和流于形式问题。只停留在表层的“形式”上,特别是课堂上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一句“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易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有时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要解决因材施教,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评价要注意简便易行,不要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应注意评价活动的质量和评价的准确性和使用时机,不能流于形式,不要让学生因评价不当而产生心理负担。同时注重评价的合理性和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兼顾优秀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评价时还要增加灵活性,不搞一味的激励,因为我所作的评价只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就是有效的评价。如何体现地理学习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问题。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6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地理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地理学习评价形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反思过去,感觉我使用的这种评价模式虽然大大激发了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通过问卷(上期的评价反馈附后)、家访调查,学生家长90%满意;我也有很大收获,收获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热爱。但是,由于我这只是对学习评价改革的一些摸索、尝试,没有系统也不全面,评价手段相对单调,特别在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操作以及评价内容的整合等方面还不够系统;学生的自评比较随意、互评存在人情因素,教师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地方没能按最初设想操作。总之,与新课标的要求
本文标题:体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习评价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