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毕业设计论文 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终稿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起源:2、表现:3、意义:4、特点: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石器锄耕②植主畜辅一两年后撂荒连续耕作或休耕;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产力不断发展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北京人劳动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石刀石锄石耜冠石铲石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阶段。耕作方法:刀耕火种•刀砍草木•纵火烧荒•犁土播种•经常迁徙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五谷:稷黍粟麦(菽)豆麻稻六畜:猪马牛羊鸡狗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耧车)一年一熟(完善)(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探究一: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耕工具改进的问题?(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2、认识:1、改进: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改进和进一步推广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完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战国铁农具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犁壁犁评犁铲唐朝的曲辕犁(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耕作方法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耕作技术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5、宋朝以后,江南的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作制度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代播种工具——耧车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耩子”。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2、原因: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⑶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三)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漕渠: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漕渠汉代的起点是从昆明池(今昆明路附近)经昆明渠流经西安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市北进入渭河,全长300里。到公元904年的唐朝末年废弃,从河渠沿线的村落布局看,到宋、元时还有水,明代彻底干涸。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关中:井渠法翻车复原图人力和水力筒车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含义:2、形成:⑴时间:⑵原因:3、性质:4、特征:5、评价: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6、破产: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探究二: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有利因素:不利因素: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④政府的重农政策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④旱、涝等自然灾害⑤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探究三: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生产力的发展①生产工具因素:②生产关系因素:③农民自身因素:④封建政府扶植: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小农经济的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基本特征;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脆弱性)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⑤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落后性)小农经济的评价: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⑴积极方面: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本文标题:毕业设计论文 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