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佛教与家庭关系的管理
1佛教与家庭关系的管理大家下午好。应公司的邀请,今天下午我与大家共享佛法与家庭关系的管理。我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家庭关系的观照,副标题“为我们的幸福买一份智慧保险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佛法缺少一些全面的了解,很多都是偏颇的认知。所以今天跟大家有幸能在这个地方一起共享佛法的智慧,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希望就家庭关系,佛法的相关智慧做些解释。那我们利用下午的时间讲以下的内容。第一,什么是家;第二,家的重要性;第三,如何齐家。儒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实际上就是家庭关系的管理;第四,就是结合佛法,利用大乘佛教的精神,六度的修行法门。齐家的根本在修身,而修身要有方法,六度就是针对我们自身如何断烦恼,如何开发自己的智慧,如何开发自己的能力;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在修身基础上如何学好四摄法门,四摄法是大乘佛教的宝贵法门,也就是利用四摄来摄受众生,众生就是林立种种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家?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篇周国平的散文:《家》。这篇不长的短文从几个方面概括了家。(一)家是一只船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二)家是温暖的港湾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2的讥评。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三)家是永远的岸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周国平这篇短短的优美的散文,从三方面把家介绍出来了,所以今天首先跟大家共享这篇优美的散文。家庭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没有大家就没有国家。家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的根本。成家立业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儒家所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胸怀天下,但起点正是从修身齐家开始。家就是我们在人生起点中学习如何治国怎样平天下的一个实验场所。家是温馨的港湾,不管是苦了累了,回到家里修养身心,抚慰自己的疲惫,享受家庭的宁静,享受天伦之乐,享受齐家之福。它提供给我们太多的温馨。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太多的时间和梦想都投注在家上了。一方面我们寄予家无限的理想、无尽的蓝图,种种设计、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又在现实过程中感受到成家的艰辛和不容易,感受到家的约束和苦恼。多少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也是由家引起。我们每个人在为家而3欢喜,为家而忧愁。这辈子的爱恨苦乐基本上都基于家产生的。怎样才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幸福的家、完美的家?古今中外,人们都在寻寻觅觅,上下探索。而佛教的一个方法,大多是体现在对事物的观照当中。佛教对家庭关系的管理,其实也要落实在佛教的观照上。为什么要观照呢?就像我们在大厅里,如果没有灯光,我们处在黑暗中,就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面就有一盏智慧的明灯,这盏智慧的明灯对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乃至起心动念之间其实都清清楚楚,哪怕把大厅里所有的灯都关掉,我们都处于黑暗中,你心里在想什么,都清清楚楚。所以重要的是观照方法。在佛教的所有修行过程中,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就是观照。就像一个摄像机,摄像头,随时随地都在观照所要注意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也许你可以疏忽,员工可以疏忽,但这个机器长时间的不停运转,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把录像调出来看,就会发现问题出现在哪里。其实人也有这种功能。在我们现实生活过程中,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少事情,你那神奇的大脑,神奇的心灵都会非常诚实地把我们每一刻的起心动念记录下来,把曾经说过的言语、做过的行为记录下来。也许这份记录早就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所忘记了。但心中却一直存有这份宝贵的档案。如果回到自己的记忆里面,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奥秘。还有很多不可解决的事情,通过自然的观照,回到记忆中,就会发现症结在哪里产生。一旦看清楚这个问题,自然解决的方法就出来了。佛教是讲缘起的哲学。什么是缘起?每一个事物每一个现象都没有一个独立的真实体,它都是由很多因素很多条件构成的一种关系体。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诸多因缘条件关系的结合体。要认知这种事物,这种现象,就要对构成这种事物的各种关系达成全面清晰的认知。若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有偏颇,处理相关关系时就会发生偏差。所以人也是一个关系体。人有身心两方面,生理上有头颈肩背胸腹腿脚,心从佛法上讲有善心、恶心等诸多方面。西游记里孙悟空把肚子破开把心挖出来看,林立种种的各种颜色都有。这也反应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除了肉团心外,善心恶心嗔恨心,林立种种。而这种心,我们自己最清楚。在传统上,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如果这地水火风四大关系协调了,平衡了,这个身体就健康了,如果四大关系不协调,各种各样的病就来了,痛苦就来了。其实也是关系的协调体。为什么要说人的构成。其实家庭里面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人也不是独立自主的独立体,而是由方方面面构成的。要把人做好是根本,人没有做好家就成问题了。所以家庭的基本单元就是个体的人,而个体的家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认识人怎么组成,组成家庭的个体自然眼界非常开阔,能真实认识自己,能真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了解清楚。这种自我认知在佛教上就叫明心见性。达到开悟,达到明心见性其实就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的认知。家也是这样,家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夫妻、父母、子女、亲眷、房屋、经济乃至文化等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家。家是一个关系结合体。家庭关系也就分布在诸多因素之间。我们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父母关系、子女关系、亲眷关系,乃至物质经济文化关系。其实一个家是所有关系的结合体,离开这些整体,就没法谈这个家。离开这个整体关系的协调,也就没法谈家庭关系的管理。这些关系不和谐了,家自然就出问题了,就会制造出无尽的痛苦和深层的烦恼。是自4然发生的,如果掌握不好,认知不好,自然处理不好。各种事物的关系组成之间,我们简单区分可分为关系主体和关系客体。正如今天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公司职员是主人,那客户就是关系客体。但主体和客体其实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主体和客体可以互为主体和客体。在我们生命中,相对我们生存的各种关系,那我们的身心主体和相对客体之间,我们个人本身即是主动的,也可以说是被动的。为什么呢?对于有很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人来说,对自己的各种关系中,他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公。也能够在所有关系中占主动权。各种关系随着他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为什么说有时候又很被动呢,就是对那些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薄弱甚至丧失。这些人只能是被动的。因为能力太弱,他只能被动地接纳、被动地感受。今天在商场中,在社会人生中,我们不是随时随地都要操控主动权吗,其实就从在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上。如果没有培训出来,没有强化出来,我们只能很被动地在社会各种关系中,别人要怎么转就怎么转,操控不了主动权,因为没有这样的智慧与能力。人与人是不同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其实这里面法无定法。对自主精神强的自主能力强的人,的确可以意识决定物质。这个世界不是单一的,法无定法。主动权操纵在人。人修炼不修炼,学习不学习,差别太大了。古人所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在于修身。如果自身不修,要齐家,有没有齐家的福报呢,没有。齐家的能力都没有,要想进一步治国平天下更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次第的,有能力大小的区分。要修好自身,儒家有三纲八部,把身修好正心诚意,是修好自身的根本。要做到正心诚意也不简单。进一步还要自知和格物。八部中把我们修学的次第讲得很清楚。不管任何事情,其实都有本末次第的。如果有智慧,认识相应的本末次第,做事就很有条理,很容易成功。如果分不清本末次第,认知一团糟,要想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也非常成问题。修好正心诚意是根本。心是身体的根本。身体怎么运用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就看心的能量、心的智慧。如果能力和智慧不够,不足以担当这样的大任。佛法里有部经《解深密经》,“如是思维则有如是影像显现”。我们内心不起心动念就算了,如果要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就落入因果当中。什么是因果?就是自心思维的时候,它相应的能力就产生了。因果不能求助于外,而要求助于我们每个人自心的观照。发清净心后,对你有什么影响,别人不知道,但你自己知道。发慈爱心后,对身心的影响,周围人可以不知道,但自己清清楚楚。只要能明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太重要了。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人的健康关系其实也跟我们的起心动念息息相关。有的心念是不能起的,但起了这样的心念后不仅对身体健康,快乐不快乐有制约关系,同时不仅会影响自己,还能影响周围的人。把一颗石头投进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各样的影响太多了。科学上讲的蝴蝶效应。蝴蝶翅膀一扇动,对整个世界有影响,夸张吗,不夸张。刚出家时,听佛教说自身之手,一池搅动,四大海洋的水都能被搅动。初看,很夸张,但道理很实在。学过常识的人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只能转移。这个时候把水搅动了,中心的水动得厉害些,远处的水动得微小些,但根据能量守恒,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由此就深发开了,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此及彼,就会改变这个世界。如果说有些因素非常细微,没有智慧的能力是不能观察到的。就像自心的因果一样,你欢喜对自己身心健康有什么作用,你烦恼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这个因果关系需要非常灵敏的智慧,细致入微的5观察,才能了解到。否则很多人都是稀里糊涂的。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想跑都跑不了。这是世间上非常通俗的一句话,但听得太多了,也就不在意了。可信也不可信,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就倒信不信,一般人都是这样的态度。因为他对这样的道理没有经过细致入微的思考。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不能深入研究。好像有点道理,但好多地方还想不到。就只能说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倒信倒不信。很多人生的关键时候也就发生在这些地方,本来可以从这里深入,但很多人就此放弃了,非常遗憾的事情。佛教里
本文标题:佛教与家庭关系的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