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已读)
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作者:蔡骐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来源:中华传媒网关键词:士兵突击文本语境受众┊阅读:246次┊[摘要]:2007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在给观众带来娱乐和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剧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热烈讨论及冷静思考。其中,电视剧文本所折射出的现代成功学理念为当代人精神信仰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该剧的角色塑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转型社会特殊语境中人们的反智潜意识,也为受众在进行角色理解和角色认同时提供了多元空间。盘点2007年的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绝对是最夺人眼目的一匹黑马。这部国产军旅题材连续剧在网上的支持声浪甚至一度超过了近年来红得发紫的“FOX美剧”《越狱》。而由该剧所引发的有关个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更是溢出了单纯的影视娱乐范畴,成为我们透视社会文化的一个良好入口。《士兵突击》所取得的商业及艺术上的成功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普通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不但没有像其他一些主旋律剧集那样遭到观众的排斥和冷遇,反而受到了莫大的关注,制造了即使是当红的青春偶像剧也难以望其项背的“突迷”效应?为什么我们的受众会欢迎这样一个文本与故事?为什么它会成为当下大众文化的热点?文本:成功学冲突中的典型叙事之所以将《士兵突击》比作一匹黑马,是因为它不具备那些成功的“类型剧”所应具备的基本的流行潜质:既没有明星大腕的点缀,又没有刺激感官的噱头,甚至连个女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相对于时下充斥着红、黄两色的电视荧屏而言,其“纯爷们”的表现方式显得是如此“不合时宜”。然而,它却红了,从茫茫的电视剧大军中突围,成为了2007年中国电视市场的最大赢家。显然,观众不是冲着其严重失调的男女比例和演员脸上厚重的油彩而去欣赏它的。那么,该剧究竟凭借什么得以打动人心呢?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总是致力于追求内容、形式上的差异和创新,然而不管如何变化,覆盖在文本“变”之表象下的“不变”的深层叙事结构才是文本真正的灵魂、亦是吸引受众关注文本的最终原因。而“二元对立”作为结构主义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普遍存在于文本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叙事结构。由此可知,《士兵突击》之所以广受追捧,必然是因其具备了一个成功的叙事结构。综观全剧,除了绝对的男一号许三多,其他角色诸如成才、班长史今、班副伍六一、连长高城、队长袁朗等等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甚至有人说这部剧里没有人是配角,人人都是典型。然而拨开剧情的层层枝蔓,我们会发现,该剧的核心仍然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其中,最主要冲突和对抗体现在许三多和成才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从穷乡僻壤来到军营部队的两人都渴望发展,渴望成功,渴望找到能够证明自我价值的意义所在。然而,迥异的人生信仰使他们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际遇。许三多的迟钝、一根筋让他在适应各种新环境时吃尽了苦头,但他也因此具有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韧性及耐力。他的执著可以从在五班修路中看出来,可以从在七连的300多个腹部绕杠中看出来,可以从在A大队拼死执行任务中看出来……而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为他赢得了“兵王”的至高荣耀;相比之下,成才的聪明、机灵令他快速地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当许三多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早已大步流星地朝成功迈去。可后来,成才的“成功梦”却不断遭到挫折。直到被袁朗的一席话点醒,回忆起过去的军队生活时他才恍然发现:从前那个一无是处的三呆子如今已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自己却在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支配下变成了一根光秃秃的电线杆。结合剧情对两个角色加以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许三多和成才两人的经历对比实际上是作为行为结果凸现了其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更确切地说,是二人在对待“成功”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各种各样关于获取成功的看法:其中一种就认为,成功必须抓住机遇,甚至主动创造机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功人士大部分都持该种理念,比如Google的副总裁李开复、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等;另一种成功哲学则认为,人不应该追逐时髦,而要执着于自己该干的事,坚持最终会带来胜利。在这组矛盾的观念中,前者就像是剧中的成才,一门心思追逐机遇,却有可能沦为一个机会主义者,最终一事无成。而后者的代表人物则是许三多,此类人因太过执著,常被前者认为不能与时俱进,难免遭社会淘汰。而在《士兵突击》一剧中,创作者选择了后一种成功理念,因此成才输给了许三多。然而,无论是他们中的哪一个,都仅仅是叙事文本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冲突也只是电视剧的张力来源。在真实生活里,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是介于二者之间,被迫在执着与机遇中作着艰难的选择,而该剧故事背后对此问题的深层思索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它吸引了每一个观看电视剧的人。语境:转型社会的重压与反智潜意识从《士兵突击》播出后所造成的轰动来看,许三多、成才这组对立的二元叙事形象无疑构建得非常成功。而其之所以能够激起如此多的共鸣,除了角色自身的独特魅力外,一定程度上还因为该剧在大量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人物、表现冲突的过程中,其文本意义与现实生活发生了交叉重叠。在此,笔者想从语境入手来阐释该剧的走红。顾名思义,语境指话语表达的具体环境。将这一原本属于语言学的概念加以引申,可知所有文本都有其对应的语境。广义的语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了文本赖以存在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等等。一个特定的文本,独立说来,有其自身固定的意义。然而,若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之下,则很有可能产生歧义的解读或收到不同的反响和评价。对此,剑桥学派特别强调了语境在文本诠释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其为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最终的框架”,并像“影子”一样始终隐藏在思想文本的背后[1]。《士兵突击》也有专属于自身的语境,那就是目前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期,四处弥漫着浮躁、焦虑的气息。科技进步了,人们却不得不开始与机器比拼速度和效率;物质丰富了,人们却因为物欲的膨胀而变得急功近利、焦躁不安。在一个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只能通过金钱、地位、权力等予以体现的社会里,人的理性修养被残酷的竞争所扭曲,人的平稳心态被不合理的种种现象所打破。终日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下,人人渴望成功,却离成功很远;人人都想抓住机遇,但机遇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为此我们羡慕那些能够在生活中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人,然而,《士兵突击》的出现,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哲学。前文提到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成功学模式。电视剧选择了执着与坚持,于是许三多这样一个在一般人看来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该剧也赢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及受众认同。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法,人们之所以会喜欢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某些需求,那么“许三多式”的寓言在当前历史、社会的大语境下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根据心理分析,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往往是相反的。这意味着,在意识中我们看重机遇,但在潜意识中我们却可能更认同于执着;在意识中我们看重那些灵活、具有高智商的人,在潜意识中我们却更倾向那些一要筋、不够聪明的人。在内心深处,我们情愿相信这些不够聪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比那些聪明人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这种反智主义的潜意识成了该剧得以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另外,主角许三多所表现出的木讷迟钝、耿直真诚以及不焦躁的特质也深深感染了观众。因为这个角色反映出了隐藏在现代人人格中的另外一面,只不过在经历了现实中的四处碰壁后被人们一点点地压抑、一点点地抛弃。然而,长久戴着敏感、虚伪的面具生活,人难免疲惫。这时,他们需要适当的“怀旧”来帮助自己忘却压力、放慢脚步,而许三多带给他们的恰恰是一种久违的亲切与平和。仔细想来,这部电视剧所蕴含的特殊寓意一旦脱离了现实中国的语境,就很难真正被理解和接受。而影视作为一个造梦工厂,它所提供给人们的往往只是一个梦,一个在真实生活中很少会发生的故事。许三多在现实生活中会成功吗?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剧的走红,因为它所倡导的价值观依然是我们在转型社会重压下的一剂解毒剂,在宣泄情感的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受众:多元解码中的角色认同看《士兵突击》,分享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本表面的欢笑与泪水。在这个人人出名5分钟的年代,在这个浮躁有余、沉淀不足的年代,它让我们看到了执著,看到了坚忍,带我们体验了一次返朴归真的精神之旅。而在这次旅途中,电视剧所塑造的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直观且深刻的印象。很多观众在看完《士兵突击》一剧后,都能够运用脸谱化的修饰词来为剧中的各个角色定位,比如形容许三多最常见的词有木讷、执著、一根筋;形容袁朗的高频词有狡猾、精英;高城则常被描述为外冷内热、骄傲狂暴……毫无疑问,多种类型人物的塑造是该剧深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因为在剧中我们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并在他们的冲突中进行思考。其实,除了前文提到的该剧的矛盾主线——成才与许三多之间的二元对立外,《士兵突击》的每一个典型人物身上都埋伏了一定的冲突和张力。比如班长史今和许三多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看似毫无冲突,可最后史今的复员却是间接由许三多造成,这一桥断打破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充分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而观众在观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剧情时,便会根据自身获取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对人物及人物间的对抗展开各自不同的解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版本的《士兵突击》。许多人喜欢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它真实,能够带给人一些思考。然而,这并不表明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将是千篇一律的。就拿许三多这个角色来说,很多观众从他的奋斗史中找到了另一种超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他们心疼他、欣赏他、支持他,却并没有从心底认同他。曾有媒体作过一项调查,内容是询问一些孩子的家长“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像许三多那样的人”,结果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可想而知,影视故事与真实生活毕竟存在着一段距离。电视剧过于神话化了许三多的成长经历,他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每次掉下悬崖,不但毫发无伤还总能习得一身绝世武功。他前后遇到的史今、马班长、团长、袁朗等人都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贵人”,然而撇开这些“偶然因子”,许三多极有可能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过不管是神话也好,理想主义也好,该剧的这种特点正是其魅力所在。现代社会的受众越来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开始喜欢与自己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戏,但同时希望它能让自己思考,能让自己感悟。许三多的成长故事让我们在一个选秀的时代,找到一个仍然愿意坚守自己岗位的平民;在一个滥情的时代,看到一部撼人心魄的奋斗的心灵史。尽管知道这只是一场美好的虚构,它却仍旧能够抚慰我们在现实主义的摧残下饱受创伤的心灵,让我们觉得在前行之路上还有希望。2007年虽然已伴随着新年钟声悄然走远,《士兵突击》身后的狂热却仍在蔓延。剧组在经历了一夜成名的惶然欣喜后,迅速的适应并接受了其“当红炸子鸡”的身份,预备趁热打铁,携原班人马在新年打造新剧。每个“突迷”都热切地期待第二波的震撼,然而笔者真诚地希望,新剧不仅仅是依靠老剧的声望来聚集人气,而应该汲取老剧的成功之处,从文本自身、外部语境以及受众需求出发创作出更加精美和更有意义的作品,为观众奉献上一道更加美味的电视文化大餐。
本文标题: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已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1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