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从德国的军事思想史视角解析二战德军名将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二战的硝烟早已退尽,但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回忆和思考。二战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而德军名将无疑又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分,正是在他们的指挥下,德军的战争机器的效用被发挥到了极至,一个个的经典战例足以使得他们留名青史,成为后世的楷模。按照李德哈特的观点,有着两种不同的军事天才,一种是创造性的,一种是执行性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二战德军名将,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无疑都是创造性的军事天才(当然,有的甚至是创造性和执行性合而为一的,只是后者不是本文的重点,故在此不加阐述)。古德里安在接触到富勒、李德哈特等人关于战车的著作后敏锐的感觉到装甲部队可能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革并且第一次把将装甲部队独立使用的理念真正的大规模运用在战场上并以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隆美尔原本只是一个步兵将领,甚至还曾写过一本优秀的步兵作战教材《步兵进攻》,但是当他接触到闪击战理念之后,却迅速领会到了这一理念的精髓并在随后的作战中充分发挥和扩充了这一理念的运用,得以扬威北非。曼斯坦因突破了“希里芬”计划的限制,顶住了反对的压力,提出了更为明确有效的“曼斯坦因计划”,最终对德军在西欧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还有邓尼茨,一战中他不幸被俘,但他却在战俘营中反思德国潜艇战的得失,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狼群战术,在之后的二战中,德国的狼群几乎将大英帝国逼到崩溃的边缘。反观盟军的很多优秀将领,如蒙哥马利等人,虽然在战场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巨大优势的胜利和对命令的坚定执行的胜利,而非个人的创造性的胜利。军人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这样一个以服从为最高标准的群体中,创造性原本是最容易被压抑和扼杀的,但为何在德国军队中却能涌现出这么多的极具创造性的军事天才呢?对于个人的特质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去寻找原因,而对于一个群体共有的特质的成因,则必须追寻这一特质自身的历史发展了。让我们从德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史中去寻找答案吧。德国的军事思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菲特烈二世。那时的普鲁士,仅仅只是欧洲的一个二流国家,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远在法、奥之后。但在菲特烈二世的领导下,普鲁士走上了一条通过战争来实现民族主义式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式的扩张的道路,拉开了短暂但却辉煌的战争史和军事思想史,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相继出现在此后的军事史上,沙恩霍斯特、克劳塞维茨、毛奇、俾斯麦、普鲁法夫……纵观世界历史,可以说,几乎没有几个国家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却涌现出这么多军事思想方面的天才人物,对军事思想发展更是对世界历史格局的改变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而当我们具体的考察他们的军事思想的时候,会发现德国的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吸收、学习到独创的发展过程。18世纪的欧洲,法国的启蒙思想无疑是思想界的潮流和主导,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也打上了深刻的启蒙时代的烙印。启蒙军事思想的主要理念体现在重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并且认为战争是以这些不因环境差异和时代变迁而变的不变法则为基础的,天才只能是规律的运用者而不能是规律的创造者。就军事思想而言,菲特烈二世和沙恩霍斯特总体上都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军事思想。但在这种对启蒙思想的继承之下,在德意志的军事家中,却孕育着对启蒙思想的反叛和德国式的军事思想的萌芽,在这一领域,贝伦霍斯特堪称先驱,而克劳塞维茨则是典型。至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军事家约米尼通过《战争艺术》一书将启蒙军事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克劳塞维茨也通过《战争论》将反启蒙思想发展到了顶峰,这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交锋,不仅影响到了此后法德两国军事思想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发展和格局。在一个世纪后,当遵循约米尼思想的贝当们还在谨守着步兵攻击、坦克伴随之类的教条,眼看着秉承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古德里安们指挥的装甲部队长驱直入,一战即败时,亦或也是对这一军事思想交锋的另一种诠释吧。回到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在《战争论》一书中,战争是政治的手段和延续这一关于战争性质的论断亦或是最为人熟知的,也是克劳塞维茨通书的重点所在,但是除此之外,克劳塞维茨还带给了我们很多不同于以往启蒙主义的军事思想。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充满了摩擦和机会,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变规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指挥官的天才因素超越了规律而成为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克劳塞维茨的思想起初因其深邃、抽象和对传统观念的反叛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现象直到普鲁士在日耳曼统一战争中获胜并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发生了根本的改观。从政治角度而言,这是俾斯麦的胜利,而从军事思想角度而言,这无疑是毛奇对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贯彻和发挥的胜利。克劳塞维茨的思想真正的融入和主导了德国此后的军事思想,形成了普德军事学派,而在克劳塞维茨之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疑就是毛奇。毛奇在19世纪下半期曾经长期担任普鲁士的参谋总长并对日耳曼统一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参谋本部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得到了发挥。如果说克劳塞维茨更多的是从战争性质的高度来分析战争的话,那么毛奇无疑从作战层面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进行了实践和发挥。在他看来,战略同样是没有固定原则可以遵循的,而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系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观念,随着不断改变的环境而发展。因而不能刻板的执行作战计划,而必须充分发挥指挥官的主动精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德国军队中逐步建立起一套“任务导向指挥系统”。在这一系统基于战争的高度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整体架构之内赋予了指挥官充分的自主权。上级的命令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只需要告诉下级应该做什么,而不管他们怎样去做,统帅亦不应该干涉战术性的安排。毛奇之后的德国军事家们,虽然在理论观念或战争计划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任务导向指挥系统”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且制度化。在1936年的“部队指挥教范”的相关条文中,处处都体现着这一德国军事思想的精华。例如导言中所载明的“战争是一种艺术,一种位于科学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它对于人的整个性格作最高度的要求;指挥的基础是由任务和状况所形成;由于战争环境瞬息万变,顽固地坚持已作的决定也可能导致错误,领导的艺术在于能适时认清需要重新决定的环境和时刻;在其本身目标不受危害的限度之内,指挥官应容许其下级指挥官保有充分行动自由”等等。而这德国军队长期以来的严格训练和经验积累下所形成的上下级的充分互信和军人的高素质又为这一思想的贯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二战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说到这里,想必对于二战德军将领们的天才表现的原因也已经很明了了。他们都是科班出身的将领,在军校中接受过正统的德国军事思想的教育,一战的战败在增加了他们的作战经验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对胜败的总结和思考,并且不断的将思考的成果在战场上付诸实践,而德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制度又为这一实践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可以说,他们中的优秀者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也正是德国军事思想的精粹所在。
本文标题:从德国的军事思想史视角解析二战德军名将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