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从杨元元事件看待大学生自杀现象
自杀研究课程论文学院:学号:姓名:成绩:从杨元元事件看待大学生自杀现象摘要: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8.7万人自杀,几乎占全球自杀人数的30%。而在15-34岁的年轻人群中,自杀更是列为首位死因,其中大学生自杀现象尤为突出。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一般人口的2-4倍,高于同龄非正常死亡第一位!至此当代大学生日益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关注大学生自杀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从杨元元事件切入分析,了解大学生自杀原因以及提出一些预防和干预自杀的方法和措施。关键词:大学生杨元元自杀预防一、杨元元事件报道及分析根据网帖的描述,今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学校某研究生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该帖称,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就带着母亲一起来校,想一边读书一边继续照顾母亲。因家境贫困且学校地理位置偏僻租房不易,元元和母亲暂时挤在宿舍的小床上将就度日。该帖这样描述“学校撵人引发自杀”一事:“期间,元元多次向学校申请,说明情况,请求学校能够体谅其特殊情况,能让母亲暂住。但学校领导态度强硬,始终不让杨母入住学校宿舍。元元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房。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在找房没有着落时,校方相关人员不断给元元施压,致其5天5夜没有合眼,元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发生了11月26日早上在卫生间自缢的人间悲剧。”随后,杨元元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议论,网友更是扒出了杨元元的个人经历与自杀的前因后果。有人说杨元元的死是学校一手造成的,如果学校肯网开一面让杨母进宿舍那么杨元元就不会走上自杀这条绝路。也有人说杨元元的自杀跟她从小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是她自己的性格造成了这种后果。还有人说杨元元的母亲才是导致杨元元自杀的根本原因,杨母的强硬给杨元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我想除了杨元元以外,我们也无从得知。诚然,杨元元自杀案件已经成了广为关注的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群众的讨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曾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也许正是这样的观念顽固而倔强地长期占据着她的大脑,才使她最终做出了自杀的选择吧?杨元元用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她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不仅是杨元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中国大学生已经沦为自杀的高危险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生所在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家庭的未来希望。大学生自杀是社会的极大损失,同时也将给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原因及特点,并据此提出预防与干预自杀的途径和措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高校稳定和家庭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从杨元元事件可以看出来,杨元元因为自己不能达到母亲的期望,给予母亲良好的生活条件感到自责。加上其他事情接二连三的打击导致她的心理压力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顶峰,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25日这天,上海出现了很久未见的暖阳。杨元元没有课,母女俩到学校买了些馒头和咸菜,走回出租屋吃饭、聊天。杨元元告诉母亲,现在后悔当初上大学时没有报考师范类专业,那些当初成绩没有自己好的同学,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上海教书,收入很高,反观自己现在却过得很不好。“努力有什么用?”杨元元反复说着这句话。她反复跟望瑞玲道歉,说没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如今回想起女儿当初的那些话,望瑞玲觉得从那时候起女儿就已经崩溃了。她很后悔没有及早对女儿进行关心。其实当天杨元元的反常就是她发出的信号,如果当初大家能接收到杨元元发出的死亡信号,可能就不会酿成悲剧了。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杨元元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带母亲回宿舍洗了个澡。之后,她说自己要排练话剧,让母亲回去住,不用等她。这是10年来,她唯一一次没跟母亲住在一起。而在同一天,给姐姐发完短信的杨平平还特意在QQ上留言,说明年春节让母亲到深圳去,到时他会在深圳的关外租套房子。杨平平再也等不来姐姐的回复。或许这就是杨元元决定结束自己生命前最后的平静吧。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自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主体因素等。3.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转型期社会剧变的一种心理反应。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而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升学和就业竞争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的冲击、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适应困难。这些突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脆弱的心理素质相互作用,在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可能会诱发某些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上升。二是严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增多,本科就业难度增加;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家待业的人数增多。高校学费比原来有所提高,经济压力大;与此同时,学习压力也增大,有的学生却发现自己难以跟上大学课程的难度和进度了。其实这点在杨元元身上也可以看出,杨元元在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也面临了就业的压力与困难。大学毕业七年之后,也就是在她29岁的时候,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学研究生。这期间,整整七年,她有记录的工作经历只是在武汉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两年,其余五年,我估计基本都是在考研的漫漫长夜中度过。我想多次的考研失利必定也给了杨元元巨大的心理压力。3.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早年心理创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比如,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一定关系。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的甚至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很多父母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对孩子也寄予过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则变成孩子心头难以卸下的心病,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之中,轻生的念头油然而生。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有的人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认为会遭父母的责备,其中有的人可能因此而选择自杀方式。杨元元自由丧父,姐弟两由母亲一手带大。杨母对杨元元给予了较大的期望,同时杨元元也对杨母产生了依赖于责任。所以当杨元元在海事大学申请杨母住校失败的时候,她感到了一种对杨母的歉疚,责怪自己不能照顾好母亲,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情绪的积累在最后一天爆发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3.3学校环境作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校环境,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一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自杀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许多高校没有很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导致一些原本可以被扼杀萌芽状态的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二是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现在的大学中,教书有余,育人却不足。作为硬件建设的校舍等设备、作为软件建设的合格师资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具有一定的缺陷。3.4个人主体因素当然,影响大学生自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个人主体原因,认识偏颇、消极心理、抗挫能力差是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心理原因。认知偏颇是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轻生者都通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于高度的自卑状态。长期的自我否定与消极悲观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意志瓦解、精神崩溃、万念俱灰,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大学生的某些消极心理特征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处于动荡不稳状态,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心境化等鲜明特征,也容易产生某些负性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严重的负性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杀意念和行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核心因素。个人心理素质的优劣是自杀行为是否发生的关键因素。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应付自如,有的却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抗挫素质密切相关。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中心理素质存在严重或较严重缺陷的人比例较高,有自杀潜在倾向的大学生人数远比已有自杀行为的人数高出许多倍。四、自杀的预防自杀预防主要是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包括亲友的关爱,最接近人群的注意,诱因的解决,心理素质的加强,错误观念和错误认知,专家的帮助,社会的支持等。我们认为要预防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1.置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专用咨询电话,昼夜为学生服务。其主要作用:一是为了应付紧急状态,当学生处于紧急状态下又不能马上来咨询时,打电话能得到及时帮助。二是为了使学生所抱有的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如自杀念头、性问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都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咨询室,存在的问题就是使用率不高或者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2.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自杀预防教育。首先,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其心理承受力以应对各种应激因素;其次,教育他们怎样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生命电话;第三,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和讨论会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第四,发展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矫正不良人格,减少人格障碍的发生;第五;教育大学生相互帮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当出现危机时,同学可能是最早的察觉者。第六,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教育,强化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建立防范各种挫折的心理准备,以使他们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用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去面对心理社会应激。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本文标题:从杨元元事件看待大学生自杀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