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春联文化的内涵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春联文化的内涵(伯党回族初级中学朱雅彬)摘要:春联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语言园地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春联的运用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它所包涵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中华民族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传承。关键词:春联语言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谓对联,就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子,多写在纸上或刻在竹、木上,张贴或悬挂在门上或门、厅堂两侧的柱子上。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它言简意赅、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同时,大多数对联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或者表现对联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具有教育意义。春联就是对联中的一种,俗称“对子”。在春联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传承。一、讲求对称美、韵律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讲求对称美的传统。象征阴阳的太极图就是先民对宇宙间对称美的诠释。对称美体现了中国早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代的建筑,无形的中心线会把整个建筑分为相同两部分,从而体现了建筑的对称美。在春联的语言中,我们同时可以找到对称美的表现。春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这两联字数相等、文字精炼、内容相关,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一般春联有一字联、四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二字联、十三字联,另外,上联与下联所用的词组的的词形和结构要保持一致。例如“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上联与下联字数相等,是七字联;“百世岁月”与“千古江山”相对应,都是偏正短语;“当代好”与“今朝新”相对,都是中补短语,上联与下联内容相关,读起来也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朗朗上口。这样的春联还有“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江山际太平”等在古代,人们就讲究韵律美。有音韵的声响会调动人们心中的感知元素,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韵律还表现在音乐上、建筑上、舞蹈上、摄影上,主要体现在诗词格律中。南北朝的沈约提出了诗词的平仄,认为诗词要讲究平声音和仄声的相合。同样春联也讲究平仄的韵律。它的平仄规律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但是严格来说,对联的上联末字一般用仄声,下联的末字一般用平声,这也是分辨上下联的一个标准。例如“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李共芬芳”,“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大量的使用,有些春联逐渐违反了这样的平仄规律。例如“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等。二、喜庆团圆、祈求福财的文化心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期盼喜庆团圆的文化心理,例如一年一度的婚介、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春节中,表现尤为明显,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在春节之前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除夕。即使在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也相约一起吃汤圆、赏月、登高。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中的“佳节”就是指家人团聚的重阳节。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化心理同样也体现在春联中,例如“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春”,“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雪映丰收果,梅传喜庆年”等等。其中的的“欢声笑语”、“欢聚一堂”、“恭贺新年”、“张灯结彩”、“欢天喜地”、“笑意欢声”、“丰收”、“喜庆”等词无不透露着人们在喜庆团圆的其乐融融的场景。在春联中,有关“财”“福”的对联随处可见,例如“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照家门富生辉”,“新华新年兴旺四面八方,汇金汇银集聚天下财富”,“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等。自古以来,丛先民的祭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们祈祷神灵降福消灾,因此,祭祀也成为先民求福的一种仪式。“福,佑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佑有保护,帮助的意思,例如在楚辞中:“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后又引申为幸福、一切顺利的意思。由此可见,“福”在春联中,其实就是人们对有上天保佑就可以交好运的认识。“财,人所宝也”。它用在春联中表达了人们对创造更多财富的一种美好愿望。把“福”和“财”字用在春联中都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与时俱进是指观念、行动和社会的发展同行。在中国古书中就散落着“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俱新”这样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高,人们对于春联的创作也力求与时俱进。例如“剩菜剩饭不再有,生男生女不再留”(婚介公司),“披肝沥胆保百姓平安,铁骑雄风护万家幸福”(公安局),“舒适温馨迎来大雁停泊,热情服务铸造商务品牌”(酒店宾馆)等。从这类春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打破了传统春联的写作模式,虽然还讲究字数相等和内容相关,也有一定的节奏感,但是,它不再讲究平仄规律,也抛开了传统的对联内容。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生活或现象。例如“剩菜剩饭不再有,生男生女不再留”(婚介公司这是源于“剩男剩女”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春联在传承传统的写作模式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停地改变某些因素来适应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透过春联语言的运用,遗留在春联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2010年8月重印).【3】杨大方,对联性质综论【J】.贵州文史丛刊,2005(3):51
本文标题: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春联文化的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896 .html